最新救援行動-328緬甸震災

2025.04.14

0410-13救助〔這些行動雖然看似微小〕

緬甸地震進入第三週,從井水到藥品,從廚房到病床,救助協會所設立的4個1919服務站仍日夜不輟地提供支援與陪伴。

每天繼續煮飯、供餐、送餐

4月9日,位於奈比多的第一1919服務站終於鑿井成功,可以取水了。儘管仍需過濾雜質,但在每天動輒40度的高溫下,被安置的孩子們總算能好好沖涼、沖馬桶,志工們也可以燒水煮飯了 !

設在中文學校的第二服務站,仍每日供應30人份的熱食,並外送飯盒給宿舍倒塌的畜牧所人員。第三1919服務站彬文那聖恩堂也持續收容13位災民,每日供應午晚兩餐。
為堅守崗位的人加把力

4/10,聖恩堂的志工們前往彬文那鎮綜合部門,贈送100份乾糧與飲用水。他們的辦公室牆面嚴重龜裂,只能在外搭棚。看著他們每天頂著大太陽,在40多度的帳棚下辦公,實在令人不忍卒睹。

「奈比多是首都,公務人員多。其實他們的薪資非常微薄,這次地震讓很多公家單位的辦公室,甚至宿舍都倒了,但他們還是要堅守崗位,繼續工作,真的非常需要支持。」緬甸辦事處主任陳逸群說。
由於震後大量傷患湧入彬文那一有200床位的醫院,使得原本就短缺藥品與醫療器材的醫院更加吃緊。還好仰光華人教會及時送來一車藥品與耗材,讓志工們能連夜送往醫院,為坐困愁城的醫護人員加把力。

「供餐、送飯、給水、贈藥、送慰問金…,這些行動雖然看似微小,卻是對災民們最即時的幫助。進入第四周後,我們的工作將轉為重建,協助災民進行房屋修繕,尤其是第四1919服務站東枝恩友之家所服務的茵萊湖災民。盼望能讓他們不再餐風露宿,盡快重建家園。」陳逸群說。

0407-9救助〔井水湧上來了〕

4/9,緬甸地震發生12天後,基督教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設在奈比多的第一個1919服務站(災民安置中心),終於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我們成功鑿井,可以用水了!

終於可以洗淨塵埃了

過去12天,安置中心都購買飲用水,或到附近中文學校取水。雖然找來工人鑿井,但取出的都是泥水。還好經過多天的努力,水終於不再泥濘了。40名災民與志工也終於可以好好洗澡、沖馬桶,擁有尊嚴的基本生活了。

雖然水質還是有點混濁,但志工們用簡易自製濾水器——燒過的穀殼粉與布層,初步過濾水中雜質,讓生活品質大大提升。這是這波救助行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讓災民們能洗淨累積10多天的塵埃,也讓他們重燃希望。
黑暗中的一點小微光

第二個1919服務站(中文學校)仍持續提供熱食,目前每天約有40人用餐,同時也準備了30份便當送往附近倒塌的畜牧所。送完餐後,志工們就到市區的臨時收容所、車站、醫院慰問。奈比多是緬甸首都,這次震災讓許多公務人員都成為災民。許多人因宿舍倒塌,只能暫時在帳棚下工作與生活。志工們為他們送水與乾糧,也為他們加油打氣,目前每天約發放150份。

而設在彬文那聖恩堂的第三個1919服務站,目前安置13名災民。同樣每日供應三餐,也前往醫院探視災民,送上慰問金與物資。

東枝恩友之家是第四個1919服務站,約40名學生志工們仍持續往返茵萊湖災區發放物資。一個中學生回想他看到的景象:「我看到許多木屋倒塌,有些村子甚至全被湖水淹沒,只剩少數屋頂浮出水面。這讓我見識到大自然的強大與無情,也深刻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與脆弱。但當我看見災民們彼此扶持、分工合作,又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感謝神,讓我們能在黑暗中,為災民們點燃一點小微光。」

0406救助[那些酷熱難熬的夜晚]

緬甸地震進入第10天,從奈比多街頭到撣邦茵萊湖畔,救助協會的志工身影仍持續穿梭在災民之間,透過四個1919服務站,每日提供安置、熱食、物資,及心靈關懷。

有時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奈比多市區雖已部分電力恢復,但仍有大量災民露宿街頭。設在中文學校的第二服務站持續供應40人餐食。鎮上醫院的廚房雖已恢復運作,但食材短缺,因此志工特地為醫院採購大量菜肉,支援百人餐食。同時也為宿舍倒塌的畜牧所員工準備了30人份便當。下午,青年志工們則到附近災民家中幫忙清理。

第三1919服務站(彬文那聖恩堂)的青年志工們上午參加主日禮拜後,就到中文學校協助備餐,並與災民一起用餐,晚間則為15位災民備餐,跟他們吃飯聊天,陪他們度過酷熱難熬的夜晚。

一位中文學校的青年志工感嘆地說:「這幾天我到醫院幫忙發水與慰問金,看見許多病人躺臥在臨時棚架下的病床。天氣非常炎熱,我們只停留了半天,就滿身大汗了,何況那些受傷的病患。這幾天,我看見很多需要,雖然想多做一些,但天氣實在太熱了,有時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9天來全家6口睡車上

內比都神學院廖院長是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的志工管理人。他在奈比多的家在地震後地基傾斜、地板龜裂,蓄水池整個炸開。但是在第一時間,全家仍立即投入救災行列之中。過去9天來,全家6口都睡在戶外。「有的睡車內,有的睡車斗。其實我們不介意,蚊帳一掛就睡了,只是蚊子還是拼命飛進來!

他讀高三的大女兒就調侃地說:「我都快貧血了⋯,整個晚上下來,就發現十幾隻吸飽血的蚊子。還好我報仇了,把牠們一隻隻捏死!」

直到昨天,廖院長才終於有時間回到歪斜的家。面對凌亂不堪的廚房、物品散落一地的臥室,還有一條大大裂痕的客廳,他大大地嘆了口氣:「9天下來,每天忙著備餐、發餐、安置,整理一車車的物資。我盡量不去想,但最後還是得回家,面對殘酷的現實。其實,我真正需要面對的,是震後的驚嚇、慌亂、惶恐、責任,及忙碌的心!還好家人平安,身旁有許多志工夥伴,更重要的是,我有上帝!」

0405救助【乾旱、豪雨、內戰、地震】

東枝(Taunggyi)是撣邦首府,離重災區茵萊湖只有30多公里。在確認恩友之家照顧的40個孩子都平安後,4/3救助協會在恩友之家設立了第四個1919服務站。開始採購整理物資,並動員小志工們於4/5前往湖區發放與慰問。

近年多災疊加   茵萊湖受重創

茵萊湖位於撣邦(Shan State)南部,是緬甸第二大淡水湖,以獨特的水上生活文化與自然風景聞名。湖上住著茵達族(Intha),他們以獨特的獨木舟划法聞名於世,即一腳站立在船尾,一腳環繞船槳划行。村民們住在水上村落與高腳屋,利用湖中水草與泥土種植番茄等作物。

但過去4年來,茵萊湖面臨內戰與自然災害的多重影響,導致居民生活受到重創。先是2021年軍政府政變。接著2023年底起,因降雨量持續減少,導致湖面快速下降超過1米,嚴重影響漁民生計。又因許多水道無法航行,使得旅遊人數銳減,嚴重影響當地經濟。不幸的是去年7月又遭遇水患,而此次震災更使得許多高腳屋倒塌,初估有60多人死亡,300餘人受傷。

剛好放暑假  孩子們當志工

恩友之家的楊春壽傳道說:「前年茵萊湖乾旱,去年7月豪雨成災。當時恩友之家就曾進到湖畔村落關懷受災戶。所以這次地震一發生,我立刻想到他們,馬上著手預備物資。」

因正值暑假,恩友之家的孩子們不用上學,所以大家都成為小志工,幫忙整理物資。小的孩子分裝,大的孩子搬運。然後一起坐車前往茵萊湖,再轉搭小船到收容災民的廟宇發送,約服務300名災民。其實此次湖畔的廟宇與宗教建築也都受災尤其是那些歷史悠久、結構老舊的佛塔與木造寺廟

轉過頭去  怕忍不住哭了

儘管奈比多部分區域電力已陸續恢復,但許多屋毀的災民仍露宿街頭。設在中文學校的第二服務站,4/5繼續供應安置中心40名災民用餐,同時也打包180人份的飯盒,送到鎮上醫院與畜牧所。第三服務站彬文那聖恩堂,則持續安置與供餐給15名災民。

晚上九點,結束一整天的服務後,志工們一起共享晚餐。一天的疲憊,有汗水有淚水,也有助人的喜樂。一個少女志工說:「昨天,我們到醫院發水和慰問金,看到有人因地震壓傷腳而準備截肢時,我根本不敢看。想到他之後會遇到的困境,心裡就難過。我轉過頭去,我怕忍不住哭了,會讓患者更傷心。當時我在心中對自己說,我實在很幸運。所以以後遇到行動不便的人,一定要主動關心,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

無論年長或年少,每位志工的身影,都是災區的希望與力量!

0404救助[只要還能幫得上忙]

緬甸強震邁入第8天,基督教救助協會在緬甸的救助工作也馬不停蹄地推進。持續以4個1919服務站為據點,分頭合擊,火力全開,服務奈比多與萊茵湖區的災民。

衷心的祝福  祝早日康復

4/4,第二(中文學校)與第三(彬文那聖恩堂)1919服務站一早便燃起炊煙。除為安置中心的55位災民供餐,也準備180份飯盒,送給市區醫院的傷患與宿舍全毀的畜牧所員工。儘管氣溫高達40度,但志工們個個堅守崗位,毫無怨言。

除了送飯盒與水,志工們也為因地震受傷住院的災民送上每戶3萬緬幣(約台幣465元)的慰問金。「這些錢不多,但是我們衷心的祝福,祝你們早日康復。」志工們對病患輕聲說道。其實這些錢真的不多,但對平均月薪約只50~80美元(1600~2600元台幣) 的基層災民,或許能解一點燃眉之急。

大小齊動員  能做繼續做

設在北部東枝恩友之家的第四個服務站,主要關懷茵萊湖的水上村落。恩友之家學生中心有40名孤兒與弱勢家庭孩子,他們接受1919陪讀計畫支持已有6年。4/4,全體小志工總動員,連夜整理要送往災區的物資,包括:水、米線、乾豆、酸茶葉、黄豆、蝦醬、假肉、鹽、食用油、衛生用品等,預計服務100戶約300位住屋全毀的災民。

這些救災行動若不是有大量志工協助,根本無法完成。有些志工雖然自己也是災民,但卻天天報到!中文學校一個志工說:「地震發生後,我們全家就來服務站,幫忙供餐、整理物資,或採買、送物資,晚上才和孩子們回家休息。地震後,家裡的廁所、廚房、房間都傾斜了。孩子們都不敢一人睡,只能全家人擠在客廳,孩子還要挨著我才能入眠。但天氣越來越熱,沒電不能吹風扇,大家都睡不好。而房子傾斜的地方,一踏入就頭暈,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會持續多久?但只要我們還能幫得上忙,就會繼續做下去。」

0403救助[設立第4個1919服務站,東枝恩友之家茵萊湖救災]

這幾天台灣孩子們正在慶祝兒童節,但緬甸東枝恩友之家的孩子們則忙著到災區送物資 。

水上村落的救助先鋒

4/3,基督教救助協會在東枝恩友之家設立第4個1919服務站,關懷30公里外的茵萊湖災區。茵萊湖是緬甸著名風景區,沿岸有許多水上村落。但地震毀壞了上百棟木屋,有300多名村民無家可歸,被迫住在小船上。  此外,當地嚴重缺乏飲用水、食物,和醫療物資,許多村民至今未得到任何援助。

救助協會的「1919陪讀計畫」自2019年起即認領東枝恩友之家學生中心的40名孩子,至今已有5年。這些國小到國中的孩子,不是孤兒,就是父母無力照顧的孩子。4/3,孩子們在楊春壽傳道帶領下,來到水上村落發放物資,成為茵萊湖區的救助先鋒。

不想遺漏任何災民

救助協會在奈比多的3個1919服務站(黑水虻養殖場、中文學校、彬文那聖恩堂),4/3持續運作。中文學校的志工團隊一早便忙著備餐,除供應住在安置中心的40多名災民,也送了150份便當到市區醫院給傷患與醫護人員。

上午,仰光華人基督教會與聖之家教會的志工10餘人,一起前往一間有千個床位的醫院,發送簡易藥品、物資,與慰問金。一名聖之家教會的青年志工表示:「今天到第一間醫院送完物資後,原本還要到其他醫院,但因路線不熟,只好先回服務站。我們不想遺漏任何一個災民,明天會重新規劃路線,希望把關懷送到最需要的角落。」

中午,中文學校接到一通來自畜牧單位的求助電話。原來他們的員工宿舍因地震倒塌,無法煮食。志工們立即帶著安置中心的孩子們前去關懷,送上30份便當與瓶裝水,並承諾未來一週將持續供應午餐。「你們受災這麼嚴重,但還是堅守崗位,所以我們也會盡力陪伴你們。」志工們如此表達。

0402救助[多一個人,多一份力]

328緬甸震災進入第5天,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已過,軍政府公布最新死亡人數已超過3000人。但死者已矣,生者如斯。對無數災民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盡快恢復日常生活,重建家園。只是,災區連維持最基本生活的食物與水都缺乏!

因此,救助協會在奈比多的3個1919服務站,這幾天的工作重點,除了持續開放安置中心收容災民外,就是招募志工,提供災民熱食、水等生活物資。志工們頂著40度的高溫,白天備餐、送物資。晚上忍受蚊蟲叮咬,揮汗整理物資,只為陪伴災民走過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

從難民到災民到志工

2日上午,第一與第二個服務站持續供餐給40多名災民,同時也打包150份便當,送往市區醫院,分送給病患與辛苦的醫護人員。

1日才剛成立的第三個服務站──彬文那聖恩堂,也在2日提供收容與供餐服務。年輕志工們一早就先打掃教會環境、清洗太陽能板,只為提供災民穩定的電力與生活空間。

中午過後,來自聖之家教會的年輕志工們出發至市區醫院,分送瓶裝水、麵包、乾糧給病患與醫護團隊。這群年輕人中有些是來自北部腊戌的難民,因內戰而輾轉來到奈比多。雖然自己是難民,這次也因租屋受損而成災民,但他們當志工不落人後,各個帶著笑容走進醫院臨時收容棚,為傷患與家屬加油打氣。

能做志工感覺很幸運

下午,青年志工們協助一戶受災戶搬遷至較安全的地方。晚餐後,仰光華人基督教會運來一大卡車的救災物資,大家連夜整理。裡面有口罩、蚊帳、手套、乾糧、飲用水、止痛藥、麵條、涼蓆等,都是目前災區最需要的補給。

「由於餘震頻傳,我根本不敢進屋,現在每天都睡在戶外帳棚。晚上蚊子多又很悶熱,但只要想到那些罹難者與傷患,而自己還能做志工,就覺得很幸運了。」一個志工分享。

另一個聖之家教會的青年志工則說:「看到病人與家屬收到水時的笑容,讓我很得激勵。雖然我能給的有限,能做的也不多,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呀!」 

0401救助〔昨天搶加油 今天換搶水〕

設立第三服務站  志工搶水大作戰

緬甸強震災情持續擴大,奈比多市面臨斷電、斷水,及油料短缺等多重挑戰! 4/1(二),基督教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在彬文那城聖恩堂開設服務站。這是繼安置中心、中文學校後的第三個服務站,可提供臨時收容、日常餐食,及心靈關懷,當晚就有13名災民入住。
「但問題是沒水!昨天我們排隊搶加油,今天則到處搶水!」辦事處主任陳逸群說。自地震發生以來,災區就一直為缺水所苦。沒電沒關係,反正本來就常停電,日常煮食就改用瓦斯,再不濟也可挖灶燒柴,但沒水就頭疼了。在天天都高溫40度下,不能洗滌洗澡也還可以忍,但總不能不喝不煮吧?問題是到處都缺水!
因地震引起地殼滑動,許多原本的水井與地層水源都無法正常取用。即使原來的水井使用發電機,都不一定抽得出水來,因為井底都是泥水。因此,這幾天志工們進入搶水大作戰,到處募水、買水。感謝神!4/1終於找到一大卡車的飲用水。除供安置中心煮食,也送給路上搶修復電的工人、醫院病患,及露宿街頭的災民。

少女誠心小微光  安慰力量不微小

而在送水行動中,出現了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身影——華僑少女誠心。她的父母皆為在地華裔宣教士,2023年曾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重大手術,重獲新生。這天,她主動加入志工的行列,與5位教會傳道人一同前往市區醫院,發放飲用水與麵包,關懷受傷病患。

誠心的身影就像黑夜裡的一道微光,讓人感受到: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很微小,但每份微小的善意,也都能成為無比的安慰力量!

0330-31救助[想加油,真的要加油!]

緬甸強震發生後,1919食物銀行位於首都奈比多的黑水虻養殖場,立即轉為災民安置中心。28日,有19名孤兒院孩子與3名志工老師入住,29日天又多了10位村民。還好31日來了12位志工,包括聖之家教會3人、內比都神學院3人、聖恩堂教會志2人,及仰光德寧供教會4人,才讓中心能順利運作。

他們是難民也是災民

救助協會緬甸辦公室主任陳逸群表示,「現在緬甸每天都高達40度,沒水沒電,的確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養殖場雖可住宿,但沒發電機,又來不及挖井取水,而走路5分鐘外的中文學校就有發電機與抽水機,因此30日我們已將煮食與供餐點移來這裡,31日就有40人在此用餐。志工們分工合作,有人切菜,有人煮飯。31日我們煮了一大鍋咖哩馬鈴薯肉與醃菜,不只讓大家吃飽,也打包了150份便當,送到市中心的重災區。」

令人感動的是,原先被收容的孩子們,如今也成為煮飯志工。這群孤兒院孩子,因內戰而輾轉自臘戌遷至東枝,3周前才搬到養殖場附近租屋。沒想到碰到震災,租屋處全毀,還好圍牆向外倒塌,孩子們全都平安。陳逸群說:「這些孩子都很乖,主動幫忙切菜打飯。他們是難民也是災民,所以特別能感受到流離失所的痛苦。」

排兩小時加10公升油

要買菜、送便當,都要用車,但偏偏加油是一大難題。陳逸群指出:「平常就要排隊的加油站,如今更是出大排長龍。在40度的高溫下,我們要排一兩個小時才能加到油,而且每次只能加10公升!幸好我們昨天預先加了些,今天才有辦法順利買菜、買水,及發送便當。」

「用電、取水、加油…,這些我們在台灣『習以為常』的日常,在這裡卻是一點也『不理所當然』,實在令人感嘆。」

0329救助[缺水缺電下的困境]

奈比多的居民平常烹煮都使用電爐,但因全市都停電、停水,所以為了供餐給安置中心的孤兒們,志工們一早就到市場購買瓦斯、瓦斯爐、鍋具、餐具、食材等。但幾乎所有市場和店面都關門,目前志工們正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0328救助[1919奈比多臨時安置中心開啟]

為了安置奈比多無家可歸的災民,緬甸地震後3小時,1919食物銀行緬甸黑水虻養殖場已快速改裝成臨時安置中心。

傍晚,首先入住中心的,是附近一所孤兒院的19個孩子與3個志工老師。這所孤兒院原在臘戌,去年7月因反抗軍佔領臘戌,搬遷到東枝,3周前才又搬遷到奈比多,但昨天的地震把租屋處震毀了。
1919食物銀行-328緬甸震災救助
勸募許可/衛部救字第11313644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