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緬甸災民度難關 基督教救助協會送餐進緬甸災區_經濟日報
2025.04.02
經濟日報 項家麟
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位於緬甸首都奈比多的黑水虻養殖場,在強震發生後立即轉為災民安置中心。28日當天,就有19名孤兒與3名志工老師入住,29日天又收容了10餘位災民。因全市停水停電,中心緊急向附近中文學校借用校舍當供餐點。31日當天供應了40人餐食,並送了150份便當到市中心重災區。
高溫40度沒水沒電睡戶外
救助協會緬甸辦公室主任陳逸群表示,「31日有來自附近華人教會的12位志工前來協助。現在緬甸每天都高達40度,沒水沒電,的確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安置中心雖可住宿,但來不及挖井取水。還好走路5分鐘外的中文學校就有發電機與抽水機,因此我們將供餐點移到此處,同時也抽水開放村民洗澡、洗衣。」
「志工們分工合作,煮了一大鍋咖哩馬鈴薯肉與醃菜,不只讓40多名災民吃飽,也打包了150份便當,送到市中心重災區。那裏受損嚴重,災民都將把家當搬到戶外,這幾天也都睡在外面,所以送完餐後我們也協助他們搬運。」陳逸群說。
排一兩個小時加10公升油
要買菜、送便當,都要用車,但偏偏加油是一大難題。陳逸群指出:「平常就要排隊的加油站,如今更是出大排長龍。在40度的高溫下,我們要排一兩個小時才能加到油,而且有時只能加10公升!幸好我們昨天預先加了些,才有辦法順利買菜、買水,及發送便當。」
但情況依然嚴峻,因此4/1中心的主要任務就是搶購飲用水!由於地震引起地殼滑動,許多原本的水井與地層水源已無法正常取水,預計水資源只會更加緊缺。
被收容的孤兒成為小志工
在持續的救災行動中,令人動容的是,原本被收容的孩子現在也都成為志工,主動投入救災。這群孤兒院孩子,因內戰而輾轉自臘戌遷至東枝,3周前才搬到養殖場附近租屋。沒想到碰到震災,租屋處全毀,還好圍牆向外倒塌,孩子們全都平安。
陳逸群說:「孩子們都主動幫忙切菜打飯,協助送餐。他們是難民也是災民,所以特別能感受到流離失所的痛苦。」他們的參與,讓供餐點不只是熱食的供應處,更是重建人心的起點。
一起成為大海中的小水滴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感恩的畫面。在4/1的送餐行動中,志工中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身影--少女誠心。誠心的父母皆為華裔宣教士,2023年時曾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重大手術,重獲新生。這天,她也加入爸媽的行列,與來自多間教會的5位傳道人一起組成志工團,前往市區醫院發放飲用水與麵包,關懷受災的病患。
面對緬甸的嚴峻災情,1919安置中心與供餐點所能做的,或許只是大海中的一點小水滴。但沒有點滴,大海也不完全。基督教救助協會呼籲社會大眾能一起成為小水滴,加入大海的行列,陪伴緬甸災民度過難關,重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