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單車環台Day4】
2020.12.23
環台日誌【第四天】12/22(二)
2020年1919單車環台募款: 台中北屯─南投魚池 81.4 km
途經:台中市北屯區、太平區、大里區、霧峰區;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埔里鎮、魚池鄉,共8個鄉鎮市區。
第十九屆1919愛走動募款累計22,868,915
1919單車環台募款累計9,027,276
動慈心 伸手摸
早晨車隊出發前的小靈修,夏忠堅牧師分享馬可福音一章40-42節。有一個長大麻瘋的病人來求耶穌說:「祢若肯,必能夠叫我得醫治。」耶穌動了慈心,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那個痲瘋病人就立刻得著醫治。夏牧師勉勵大家,對弱勢人群的關懷,不僅要「動慈心」,還要「伸手摸」,觸摸人最骯髒、最痛苦、最無助的關鍵點。
帶著有點嚴肅的心情,1919環台車隊向前騎乘。經過廍子路,轉向太提東路、仁提路,沿著廍子溪、大里溪,一路從太平、大里,前進霧峰、草屯。
三次檢疫 猛虎出閘
騎在車隊最後的,是昨天才歸隊的押騎李偉民,大家都叫他Peter。Peter目前定居在曼谷,經營製造知名車帽品牌Racking(銳競)。Peter已參加過4次1919單車環台;過去3年太太與兩個孩子也都曾參加1919幸福巴士的服務。當新冠疫情越發嚴重,英國、荷蘭、澳洲都發現感染力更高的變種新病毒株,台灣253天無本土確診也破功之際,此時,Peter卻選擇回台接受檢疫隔離,只為了要參加環台,為急難家庭募款。「我上機前已檢疫合格,下機後被要求到集中檢疫所隔離3天,檢疫通過後又回家自主隔離12天,第三次檢疫通過後才歸隊。」
跟以往不一樣的是,Peter這次是一個人回來,太太與兩個孩子都留在曼谷。「其實我掙扎了3個月,最後有幾個原因促使我決定回來:1.有一個朋友賣了廠房,主動問我什麼時回台,因為他要奉獻支持我環台。我還沒開始募款,奉獻額度就已經達標了;2.有一位老隊友很意外地奉獻支持我;3.我女兒說,沒有跟1919環台隊員一起過聖誕、一起跨年,感覺怪怪的;4.我已經為環台練騎300公里了。就這幾個原因,讓我決定回來跟大家一起環台,繼續為急難家庭募款。」
回台檢疫隔離的15天,Peter就關在家看書、做菜、募款。好不容易「出監」,立即報到歸隊。看他保持著迴轉速,一下立騎、一下坐騎,一下趕前,一下殿後,簡直就是「猛虎出閘」!
回台隔離 重溫感動
另一位也隔離了14天的隊員是Christian Tarala。今年才17歲的Christian。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台灣人,目前住在香港。去年他們一家四口一起參加環台,今年爸爸工作繁忙,哥哥在蘇格蘭讀書,媽媽則參加幸福巴士的服務。Christian說:「去年參加環台,我的心一直都很感動。雖然國語講得不流利,不能跟大家多說話,但我還是很希望回來看看老朋友,也希望能為急難家庭多募點款。」
對一個青少年,隔離14天應該不太容易,但Christian卻一派輕鬆地說:「也沒什麼,我每天還是要做功課、線上上課、考試,只是沒去學校而已,14天很快就過去了。」
追求服務 從心尋找
林安鴻是另一位從香港回來的隊員,只不過他五月就來了,一直還沒回去。「我是1997年到香港投資開公司,做高級餐具出口生意。過去我長期不停出差旅行,很少有在同一個枕頭睡上4天的記錄。但從五月到現在,我長期在家,這樣的生活讓我更平穩、更沉靜。」
英挺的身材、線條分明的臉龐、靈活的動作、沈靜的氣勢,讓林安鴻看起宛如日本武士;他的談吐、思想,像是經綸滿腹的哲學家;對於世事的洞察、對於弱勢的憐憫,讓他看起來就像修道人。
林安鴻也自創一個高級餐具品牌—JIA,其意涵就是「家」。「過去我的餐具行銷米其林餐廳,但現在也做簡單生活的餐具。過去總是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現在追求可以服務更多人;過去總是由外面探討生命意義,現在則更多從心靈裡面去尋找。」
他精研佛學,卻長期支持一位老神父在大陸的痲瘋治療與復建工作;有機會接任輔仁大學某學院院長,卻選擇到香港建立企業,以求實現大同世界。參加1919愛走動單車環台,是林安鴻的修道之旅?哲學思辨?還是修持武士之道?再過幾天便見分曉!
學像耶穌 讓愛走動
1919環台車隊今天造訪了二間1919服務中心—草屯聖教會與魚池神國復興教會。草屯聖教會分享陪讀班孩子豪豪的故事,因為有愛的陪伴,他從一個被父親家暴的過動孩子,變成眾人喜愛的孩子;從國小資源班破格轉升到普通班。神國復興教會則分享因糖尿病而雙腳潰爛的獨居阿伯的故事。在教會傳道郭志芳耐心勸說下,阿伯好不容易才突破心防,願意住院治療。而教會也用1919急難救助金為阿伯修繕房舍,送食物包讓阿伯三餐不斷炊。
這些弱勢兒童陪讀班、急難家庭救助的服務故事,正是1919環台車隊的騎乘主題:跟隨耶穌的腳蹤!若不是學像耶穌「動了慈心」、「說我肯」、「伸手觸摸」,就沒有豪豪、阿伯的故事。
讓愛走動吧!這是1919環台車隊每一步踩踏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