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我們
    機構簡介
    年度報告
    年度計畫
    服務據點
    聯絡我們
    人力招募
  • 我們的服務
    1919食物銀行
    1919陪讀計畫
    1919急難家庭
    1919重災救助
    1919旺得福計畫
  • 財務徵信
    捐款徵信
    財務報告
    捐款紀錄查詢
  • 即時消息
    最新消息
    救助月刊
    活動專區
  • 會員專區
  • English
參與捐款

一生陪伴 終身成長

  • shutterstock
  • 夏忠堅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小學、初中畢業時,典禮上總要唱〈驪歌〉。「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今朝隔別,天各一方,山高兮水又長。依稀往事,費煞思量,一思兮一心傷。前途茫茫,何時相見,相見兮在何方。」當年唱得認真,卻全然不懂「離情轆轆」的滋味。

    到了高中,畢業歌換成〈青青校樹〉。「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霑化雨如膏;筆硯相親,晨昏歡笑,奈何離別今朝。世路多岐,人海遼闊,揚帆待發清曉;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瞻師道山高。 」然而只要開頭唱「青青校樹」,同學們總會打趣地接唱「芭樂蓮霧」,在一片笑聲中,為青春歲月畫下淘氣的註腳。

    而今,幼兒園、國小畢業典禮上,流行的是〈時光河〉。「時鐘嘀嘀嗒嗒,星星眼睛眨眨,風吹樹葉沙沙,石頭濺起水花。時間就像一條河,載著記憶往前流,美好時光多珍重。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時間就像一條河,載著記憶往前流,美好時光多珍重。」旋律輕快,孩子們搖擺唱和,但「周情孔思正追尋」這句典出唐詩的詞句,他們又能理解多少?

    回首這些畢業歌,它們無一不是詩意深遠的作品。只是,孩子們在唱的時候,總不懂歌詞的意義。國中生怎能體會「驚惜韶光匆促」?高中生又怎能真正感受「世路多岐,人海遼闊」?

    然而,1919 陪讀班沒有畢業典禮。因為我們的宗旨是:「一生陪伴,終身成長!」這裡沒有畢業的日子,只有「無限賽局」的同行。

    對陪讀班孩子來說,他們不必憂慮「前途茫茫,何時相見」。因為長大了也依舊是陪讀班的成員,總能回來繼續陪伴學弟妹。他們也不用害怕「世路多岐,人海遼闊」,因為無論走到哪裡,1919 陪讀班、1919 服務中心、1919 夥伴教會,永遠是他們人生的「鷹架」與「碼頭」。

    倒是〈時光河〉裡的提醒很真切——時間確實像一條河,帶著記憶往前流。但在陪讀班裡,孩子們不只是一滴被濺起的水花,而是乘著「信心、盼望、愛心」的航船,奔向燦爛的未來。他們追尋的,也不只是「周情孔思」,而是能引導他們一生的「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一寸光陰一寸金」,願每位曾被1919 陪讀班陪伴的孩子,都能活出黃金般的燦爛人生!

    願1919 陪讀班陪伴的孩子,都能活出黃金般的燦爛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夢的昇華

  • shutterstock
  • 編輯室
    上一篇
    下一篇

    歲月,像一本靜默的書,
    悄悄寫下成長的跫音;
    日子,像一條溫柔的河,
    靜靜滋養年少的心田。

    還記得,她剛到時,
    眼裡藏著黯淡的過往,
    手中握著模糊的未來;

    還記得,他初來時,
    臉上流露初萌的自信,
    心中燃起微光的盼望。

    多年後,他們長大了
    女孩成為學弟妹的守護天使;
    男孩成為學弟妹的學習標竿。

    教另一雙眼,看見希望,
    牽另一雙手,把握機會;
    讓另一個她,學會相信,
    陪另一個他,勇敢前行。

    陪讀,不只是陪讀,
    而是孩子心靈的守護傘;
    陪讀,不只是陪讀,
    而是孩子未來的領路人。

    請支持「午安•圓夢-1919 陪讀計畫」,
    幫陪讀班的孩子,
    找到夢的起點,
    擁抱夢的昇華。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沒有如果 妳一定可以

  • 編輯室
  • 張芷芸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高雄大寮一處偏僻得連 GPS 都找不到的田間小屋,曾是三姊妹—小雯、小玲、小潔(化名)生活了10 多年的家。然而,一次陪讀班家訪,不僅改變了這個家的命運,也給了孩子們一個夢寐以求的新家。

    爸媽不在時 壞人來怎麼辦

    「那時我與先生在大寮循理會牧會,也經營大寮 1919 陪讀班。有一晚,我們開車送三姊妹回家。從大馬路轉進小巷、再進入小徑,最後還經過一片墳場,沿途連一盞路燈都沒有。車子停下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那棟所謂的『房子』,根本就是廢墟呀!」救助協會高屏區主任張慧珍回憶。

    「他們的大門關不上,只能用椅子擋著。屋內只有地下水,沒有浴室。媽媽和三個女兒擠在大床上,爸爸則睡在長木椅上。爸爸當兵時腳受傷,行動不便,夫妻倆每天凌晨四點就出門到市場幫人擺攤。」

    「孩子們說,食物如果沒吊起來,就會被老鼠吃光。我當時就想,那樣的環境怎能住人?孩子不生病都才怪。更讓我擔心的是,三個小女生都長得漂漂亮亮的,如果爸媽不在,壞人闖進來怎麼辦?」慧珍師母說著,眼神滿是心疼。

    於是2014 年,救助協會拍攝了1919 陪讀紀錄片《三姊妹的「家」》,並連結各方資源,進行專案募款。短短兩個月內,就為他們打造了一間以貨櫃屋與鐵皮搭建的新家。隔年,也媒合企業資助三姊妹每年的學費與生活費,直到大學畢業。轉眼11 年過去了,如今他們一家仍住在那間充滿奇蹟的「家」。

    雖然不富有 卻擁有富足的心

    小潔是三姊妹中的小妹,小學二年級就到陪讀班。14 年後的今天,已蛻變為一位 22歲、甜美又貼心的專業護理師。而且還在大寮陪讀班擔任老師,陪伴著許多曾經跟她一樣渴望被關懷的孩子。

    小潔回憶:「我記得小時候,我最愛到師母家。那時我們家沒浴室,所以我們每天都是在陪讀班寫完功課、吃完飯、洗完澡,才等媽媽來載我們回去。」她感謝地說:「所以師母家就是我們的家!」

    新家落成時,牧師與師母為他們舉行了入厝感恩禮拜。當時年幼的小潔曾寫了一張感謝卡,上面說:「雖然不知道未來是否能像你們一樣幫助別人,但如果可以,我一定會!」而師母堅定地回應她:「沒有如果,妳一定可以!」

    那時的小潔還不懂,幫助別人不一定要擁有財富。如今歷經歲月歷練,她體會到:「真正的幫助,不一定來自金錢。我雖然不富有,卻有一顆富足的心。」這份來自信仰的力量,成為她生命中最珍貴的祝福與支持。

    我理解 因為我也曾是其中一員

    如今,小潔不再是那個需要被幫助的小女孩,而是陪讀班國中班的導師。她深深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掙扎與孤單,因為她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她會帶孩子們打箱鼓、唱歌、做果凍粽,也默默承受他們情緒的起伏。有些孩子是特教生,加上青春期較叛逆,有時會用言語傷人。大寮陪讀班目前的主任林輝嫦師母說:「孩子們常讓小潔委屈到哭,但她從不當場發脾氣,即使有時課後默默流淚,第二天還是繼續用笑容迎接他們。」

    有一次,一個國一女生在娃娃機店闖禍,小潔沒有責備,而是陪著她向店家致歉,並幫她寫下悔過書。在這些孩子眼中,小潔就是那個溫柔、願意傾聽的大姊姊。

    沒有陪讀班 就沒有今天的我

    除了陪伴孩子,小潔也將這份愛延伸到醫療現場。護專畢業後,她考上護理系二技,今年 7 月順利取得護理師執照,正朝著成為專業醫護人員的夢想邁進。未來,她希望能成為開刀房護理師,甚至前往偏鄉,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如果沒有陪讀班,就沒有今天的我。」她說:「陪讀班給了我愛、陪伴,和學習音樂的機會。」現在,她是教會敬拜團的一員,每週固定在主日禮拜中打爵士鼓。

    而小潔的兩個姊姊,目前都在台南有穩定的工作。爸媽還是每天凌晨三、四點出門到菜市場賣水果,但家中經濟壓力已大大改善。小潔感恩地說:「謝謝教會和1919 這些年的幫助,我們全家都很珍惜,也非常感恩,未來也會將這份愛繼續傳承下去。」

    從被幫助的孩子,到成為專業護理師與陪讀班老師,小潔見證了陪伴的力量,以及愛與感恩如何在生命中生根發芽,薪火相傳。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那一刻 就像收到召喚

  • 陳子豪、立杰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 25 歲的立杰,是蘇澳芥菜種 1919陪讀班(蘇澳芥菜種靈糧堂)最年輕的輔導老師。身形高瘦、斯文有禮,那雙原住民特有的大眼睛,總閃著溫暖的笑意,彷彿在傾聽,又像在關懷。

    那時我就像活在垃圾堆中

    雖然有家可歸,但立杰從小的家庭環境,卻讓他難以感受到真正的溫暖。爸媽在他出生不久後離婚,媽媽離家後便杳無音訊,只留下他與年長7、8 歲的哥哥與姊姊。從小,家人總對他說媽媽已經過世了,而他也一直深信不疑。

    後來,父親交了一位女友,一個「阿姨」搬了進來。然而,生活並沒因此改善。立杰回憶:「哥哥姊姊年紀都比我大,大家各忙各的,我就像是自己一個人糊裡糊塗長大。那個阿姨常不給我飯吃,也不整理家務,我覺得我就像活在垃圾堆中。」

    把這裡視為真正的家

    國小四年級時,經常在外遊蕩的立杰被一位鄰居阿婆注意到,於是帶他走進附近的芥菜種 1919 陪讀班,也開啟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那時候我很閉塞,不懂整理儀容,也不敢跟人講話。是陪讀班的老師一步步教我生活規律,幫我建立信心。」在這裡,有人陪他寫功課、吃晚餐,他也漸漸地把這裡視為自己真正的家。

    直到國小六年級,家人才告訴他媽媽其實還在世,甚至哥哥姊姊還曾偷偷帶他到台北,與多年未見的媽媽相認。「知道媽媽還活著,我真的很開心,感覺心裡踏實許多。」

    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

    陪讀班不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心。在小學五年級時,他決定受洗,信仰的種子也從那一刻落地生根。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每天放學後他都到陪讀班報到,牧師與老師們,成了他最親近的家人。

    高中畢業後,他選擇不升學,而是搬到新北土城與媽媽同住,並進入工廠工作。「我從小就渴望能和媽媽一起生活。但即使夢想實現了,卻總想起童年那些無助、徬徨的時光。我相信蘇澳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一想到他們,我就很心疼。」

    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

    假期返鄉時,他總會回陪讀班看看老師和牧師。今年初,王敏淵傳道告訴他陪讀班需要一位輔導老師。那一刻,他感覺就像收到召喚!於是立刻回台北辭去了工作,搬回蘇澳,自此成為陪讀班的輔導老師。

    王傳道說:「立杰對人很有愛心,從小在這裡長大,熟悉環境,也渴望回來服事。觀察他這半年,他不但願意調整自己,也樂於學習,甚至還主動發起新活動。」

    5 月時,他主動成立了「媽媽工坊」,邀請陪讀班孩子的媽媽們參加料理、縫紉等課程。才短短 4 堂課,就吸引了超過 15 位媽媽參加。這個貼心的創舉,不僅讓媽媽們感受到關懷,也讓她們與教會的連結更加緊密了。

    從小一路陪伴他成長的劉宛欣老師也感動地說:「我們從沒規定孩子長大後要回來服事,但立杰的回來,是他自己爭取的結果。」如今的立杰,不像老師,反而還比較像孩子們的朋友。孩子們都喜歡找他聊天、玩耍、分享心事,讓他的生活充滿喜樂與盼望。

    「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他說:「我目前負責陪讀班的行政與輔導工作,包含聯絡學校、接送孩子、輔導課業等。我也有很多想法,希望能一一實現。謝謝牧師與老師們一直相信我,未來我也一定會更加努力的!」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曹佑寧呼籲認捐1919 救助套餐

  • 陳子豪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 食物銀行」將連續第8 年與「7-ELEVEN 把愛找回來」合作,發起「食食來相助,餐餐有飯吃- 1919 救助套餐」募款行動。並於8 月19 日舉行記者會,邀請演員曹佑寧擔任年度代言人,呼籲民眾踴躍至全台7-ELEVEN ibon 機台或7-ELEVEN i 預購、i划算平台,認捐每套360 元的1919 救助套餐。期待未來一年能至少募集6 萬套,幫助全台5,200 戶的弱勢家庭。

    受助戶伙食支出高2 倍 1/4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

    根據救助協會《2024 年1919 食物銀行年度報告》,在5,917 戶食物包受助戶中,平均家庭總收入只有25,937 元,而月平均總支出卻達26,199 元。受助戶的支出,以伙食費最多,高達35.86%。相較之下,根據主計總處2023 年「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全台家庭的平均伙食費支出卻只佔15.3%。也就是說受助戶在伙食上的支出佔比,是一般家庭的2 倍以上。

    再進一步分析受助戶的家庭結構,最多是「身心失去部分能力」( 佔29.21%),約有1/4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其次為「獨居老人」(25.12%)、「單親家庭」(17.56%)。當家庭不多的收入多用在伙食等基本開銷,再加上家庭成員多有身心障礙或缺乏支援系統時,就不得不仰賴社會的救助度日了,就像住在彰化大村鄉的秀珍阿嬤(化名)。

    一家3 人身心障礙 阿嬤靠回收撐起3 代

    67 歲的秀珍阿嬤自幼小兒麻痺,右腳萎縮,靠拐杖行走。與患智障的先生婚後育有2 子,不幸小兒子也是智障。40 多年來,她就以當清潔工與資源回收養家,後來還得撫養入獄長子留下的兩個孫子。阿嬤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不勇敢真的不行。」

    雖然一家3 口皆領有身障補助,但每月僅1萬多元,加上回收收入微薄,生活極為拮据,阿嬤甚至長期都睡在半塌的床上。因此2023 年,員林靈糧1919 服務中心林慧玲傳道獲悉後,立即為她申請1919 食物包,並協助添購全新床組與寢具。阿嬤感激地說:「每兩個月慧玲傳道都會親自把食物包送到我家,裡面有米、奶粉、清潔用品、沐浴乳等,真的很實用。謝謝大家的幫忙,我一定會勇敢的。」

    雖然生活艱難,但阿嬤對一雙孫子女的教育極為看重。孫女半工半讀,今年大學畢業,已開始找工作,而孫子則將於9 月進入大學。「我都跟他們說,我們長期受人幫助,以後你們有能力,一定也要幫助有需要的人。」阿嬤說。

    7-ELEVEN 把愛找回來 7 年累計募集49 萬套

    1919 食物銀行自2011 年4 月起,每兩個月透過全台1919 服務中心志工,將市價約3,000 元的食物包親送到受助家庭。截至今年7 月,總計已透過974 個1919 服務中心,服務76,331 戶次,發出343,890 包食物包。所有食物包中,都會依家庭人口數放入1 至3 套「1919 救助套餐」。

    而為讓社會大眾能方便捐贈物資,1919 食物銀行自2018 年6 月起, 與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合作。讓民眾能就近透過7-ELEVEN ibon 機台、7-ELEVEN i 預購、i 划算平台,認捐1919 救助套餐。每套360 元的救助套餐,內含白米、家常麵條、沙拉油等。7 年來已累計募集超過49 萬套,超過每年原本預計6 萬套的目標。

    曹佑寧任救助套餐代言人 呼籲讓認捐融入日常

    以電影《KANO》嶄露頭角,近年在戲劇與公益領域上表現活躍的曹佑寧,今年應邀擔任「1919救助套餐」年度代言人。他表示:「我來自一個平凡的上班族家庭,從小就知道基本的溫飽得來不易,也因此特別能同理弱勢家庭的困難。尤其我從國小就參加棒球隊,隊友中有不少人的家境清寒,雖然他們擁有的很有限,但仍樂意與他人分享,這種分享的愛,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

    從就學時期起,佑寧就主動參與公益活動,「社會是個大家庭,對於有需要的人,我會把他們想像成自己的遠房親戚,所以很自然地就會想幫助他們,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人一樣。」他表示:「打造一個溫暖的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其實只要少喝3 杯手搖飲,就能到7-ELEVEN 認捐一套360 元的救助套餐,幫助一個急需物資的弱勢家庭。誠摯邀請大家一起把愛找回來,讓幫助成為習慣,讓認捐融入日常。」

    我想支持1919救助套餐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沒有你 依然挺立

  • 陳子豪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1919得勝服務中心(得勝長老教會)坐落於苗栗縣頭份市。現年65歲的徐雅姝牧師回憶,12 年前從客家中會接過一把鑰匙後,便與先生與一雙兒女來到這裡開拓教會。從零開始,一步一腳印,終於在4 年前購得目前這棟4 層樓透天厝,讓教會不再四處遷徙,有了穩定聚會的家。

    音樂服事 共同語言

    雅姝牧師與先生自小學習音樂,一位主修鋼琴,一位主修大提琴,原本皆為音樂老師。中年時她回應呼召,進入神學院受訓,後來來到頭份牧會。平日她持續教導孩子們彈琴,先生則在教會組織弦樂三重奏樂團,以聖樂凝聚信徒。

    8 年前,雅姝牧師的先生離世,兒女隨即承接服事,在教會栽培兒少學習樂器加入現代樂團。雖然教會規模不大,音樂敬拜卻始終充滿熱情與生命力。

    7 年前,教會設立1919 服務中心,每月穩定發送1919 食物包,目前服務9 戶弱勢家庭,其中悅玲一家已接受資助超過6 年。

    遇人不淑 盜領存款

    50 歲的悅玲(化名),是頭份在地的客家人。她的成長過程艱辛,父親長年酗酒,54 歲時死於酒精中毒。身為長女,悅玲早早就扛起家庭重擔,國中開始打工,高職畢業後到工廠工作,接著和母親種菜賣菜,也曾與妹妹合開小吃店和自助餐。

    她說:「從小我就想多賺點錢,照顧弟妹、幫家裡蓋房子。30 多歲時,生活好不容易穩定一點,沒想到接下來一切都化為泡影。」

    33 歲那年,她認識了文雄(化名),一位比她小3 歲、外表斯文、口才好,且工作穩定的男子。兩人交往一年多,她懷孕了。但在回娘家待產期間,文雄卻偷走她的存摺與印章,分多次領走她辛苦多年存下的225 萬元,然後人間蒸發。

    揮霍殆盡 音訊杳然

    孩子即將出生,卻遭到最深的背叛。她說:「後來才明白,他是設計好的。他常陪我去銀行,行員看到他拿著存摺和印章,就讓他提領。錢一到手,他就從我生命中消失了。」

    報警後仍無結果,追查中她聯絡到他的前妻,才驚覺自己竟然是第3 位受害者!文雄長期沉迷酒店、賭博、吸毒,靠騙取女性錢財為生。雖然他曾打過電話道歉,但錢早已揮霍殆盡,後來更音訊杳然。

    孩子出生後,悅玲與母親一同扶養。她曾因情緒崩潰就醫,陷入憂鬱,吃藥後昏沉無力,無法工作,不吃又無法平靜,一度產生輕生念頭。

    牧師陪伴 生命支柱

    為了撐起這個家,悅玲到市場賣菜、幫雞販剁雞、當清潔工。6 年前,年僅36 歲的弟弟因吸毒過量身亡,母親悲痛欲絕,3 年前又罹患乳癌,化療後情緒大變,不願出門。為陪伴母親就醫,悅玲無法穩定工作,3 個妹妹也因家庭重擔,難以長期支援。

    一次因女兒參加教會音樂活動,悅玲接觸到徐牧師,從此生活有了轉變。徐牧師如姊如母,細心陪伴、安慰她,為她申請1919 食物包,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悅玲感動地說:「第一次拿到食物包,裡面全是知名品牌,品質很好,真的幫我省了很多錢。更感人的是,牧師每次都親自送來,就像連食物包也充滿愛與音符。」

    學會放下 珍惜現在

    悅玲患有先天性嚴重過敏,需長期服藥,藥效使她經常頭暈無力,影響工作能力。雖然擁有自宅,但生活、醫療與女兒教育的支出,每月至少需兩萬元,因此食物包的幫助對她們來說,非常重要。

    她說:「謝謝1919長期供應我們食物包,讓我、媽媽和女兒生活穩定。轉眼間,女兒已是高職二年級的學生,非常懂事,這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想支持1919食物銀行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最美的回報

  • 史云
  • 史云
    上一篇
    下一篇

    每個人都有一段專屬自己的生命記憶。有人曾深深被愛擁抱,有人因走過匱乏而更懂珍惜。而我,屬於後者。母親以半生的堅毅,帶著我們5 個孩子走過貧苦歲月,才讓我今天有機會將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

    所謂的便當 只是一盒白飯

    在我的成長記憶裡,「爸爸」這個詞幾乎是空白的。他沉迷賭博,早早離家,家裡的生計與5 個孩子的撫養,全落在母親一人肩上。

    我排行老三,常跟在媽媽身後。搖搖晃晃的幼小身影,經常出現在她打零工的竹子工廠,只為等她收工一起回家。我們也常一同走進別人已採收過的菜園,撿拾被丟棄的菜葉,成為餐桌上的菜餚。

    上學後,貧困的生活更加赤裸。沒錢買制服,我總帶著恐懼與不安走進校園。有次因未穿制服被老師罰跑操場,羞愧難當。上國中後,學校沒有營養午餐,二姊便承擔母職,為我們準備便當。然而,所謂的便當,只是一盒白飯。我不敢在同學面前打開盒蓋,午餐成了另一段陰影。甚至有時連白飯都吃不起,只能鼓起勇氣跟二姊到巷口雜貨店,懇求老闆讓我們賒米。這些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底。

    那樣的童年,讓我長大後極度自卑。但我始終有個信念支撐著我走下去:「不能讓媽媽丟臉。」因為我知道,她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拉拔我們長大的。

    咬緊牙關 撐起風雨飄搖

    媽媽出生於花蓮市,因家境貧困,6 歲就被送去當童養媳,從此背負起不屬於她年齡的重擔。煮飯、洗衣、下田,樣樣都得做。7 歲起,她成了那個14 口之家中最小的勞動者。讀書?只是奢望。她小學還沒畢業,就被迫輟學,而這也成了她一生的遺憾。

    爸爸沉迷賭博,在最小的弟弟尚未出生時,我們全家便被阿公趕出家門。那時媽媽獨自推著一台單車,載著全部家當——床棉被、幾只鍋碗,後面跟著我們4 個孩子——搬進一間沒水沒電、屋頂會漏水的破屋。但她沒有抱怨,只是咬緊牙關,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她總說:「我無法給你們好生活,但一定要讓你們好好唸書。」她用一生的辛勞,換來子女的安穩與成長。如今我們5 個孩子各有自己的家庭與人生,也對社會略盡心力,最大的功臣,就是媽媽。

    童年的苦難 是上帝化妝的祝福

    在成為今天的我之前,我的人生並不快樂。貧窮童年的陰影,常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後來,在朋友邀請下,我走進教會。信仰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學會愛自己、愛他人,並因此踏入基督教救助協會,開始服務弱勢。

    在協會服務期間,我第一次聽見「弱勢家庭」這個詞,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曾經就是那樣的家庭。而這樣的家庭,真的非常需要幫助!因此後來我常對朋友說:「如果當年就有1919 急難救助、陪讀計畫或食物銀行,我們一家就不會那麼苦了。」

    一路走來,我深知貧窮與無助的滋味,也明白愛與陪伴的力量。有時我也會想,或許童年的苦難,其實是上帝化妝的祝福,為的是讓我更懂得同理,更有能力去幫助那些也正經歷相同困境的孩子與家庭。如今我有幸在基督教救助協會服務,能將生命的傷痕轉化為祝福,成為幫助他人的力量,心中滿是感恩。

    捐款《1001 朵花》 幫助像我孩子的孩子

    去年,協會與藝術家陳艾妮老師合作,發起《1001 朵花》公益計畫。捐款人只要認領一個孩子一年的陪讀費用 (14,400 元),艾妮老師便會為他們創作一幅以花為主題的畫,而其中的花還可由捐款人自己選定。

    當媽媽得知這個計畫後,毫不猶豫地認領了一位孩子。雖未受高等教育,但她從不壓抑自己對藝術的喜愛。她說:「如果可以幫到一個像我孩子一樣的孩子,又能得到一幅畫,這是最美的回報!」

    是的,她懂得,那些孩子的艱辛;她更懂得,一份愛與陪伴,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一筆捐款,不只是支持一個弱勢孩子的成長;更是她歷盡千辛萬苦後,仍願意相信愛、給出愛的見證。她將那幅畫掛在客廳正中央,希望它成為傳家之寶,象徵愛的傳承。

    媽媽一生的堅韌與付出,是我最深的榜樣。她讓我相信:即使出身卑微,只要堅韌以對,也能因愛而綻放,最終迎來最美的回報。

    我想支持1001朵花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失去你 依然前進

  • 賴怡君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投縣埔里鎮的一棟舊大樓裡,住著庭萱(化名)一家人。30 歲的她與即將升上國中的大女兒、讀幼兒園的小兒子,以及兩個妹妹一同生活。每天看著孩子們在身邊快樂地成長,讓她深感這份幸福是多麼得來不易—那是她歷經人生低谷後,一步步努力重建的成果。

    音訊全無 只留2,000 元

    庭萱來自南投仁愛鄉,是賽德克族人。父親在她年幼時因酗酒早逝,家中5 個孩子由母親獨力撫養。後來母親改嫁,當時年紀尚小的弟妹多由庭萱協助照顧。

    高中畢業後不久,庭萱與比她大3 歲的裕興(化名)結婚,不久便迎來他們的大女兒。裕興是泰雅族青年,自15 歲起就跟著長輩上山當高山嚮導。他雖然常因工作不在家,但一回到家就會幫忙家務、陪伴孩子,薪水也全數交給庭萱,是個令人信賴的丈夫與父親。

    但令人意外的是,4 年前,當庭萱剛生下小兒子不久,有天裕興突然向她坦承,他在工作中認識了別的女子,想與對方在一起。雖然庭萱與家人們苦口婆心地挽留,但裕興去意已決。

    2022 年底,裕興徹底斷絕聯繫,電話不接,音訊全無。最終庭萱被迫訴請離婚。「他最後把帳戶的錢全領光,只留下2,000 元給我。我一個人要養兩個孩子,又沒工作,生活費很快就用完了,當時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為了孩子的未來與自身的生計,庭萱毅然決定結束這段婚姻。因為離婚後,她才能申請政府的各項補助。

    她氣爸爸 卻又想念他

    在走投無路之際,庭萱上網搜尋資源,意外發現了「1919 急難救助金」。她撥打了求助電話後,埔里喜信1919 服務中心(喜信會埔里教會)的陳頌慧師母很快上門訪視,了解她的困境後,立即協助她申請了22,000 元的急難救助金,分4個月發放。「那筆補助真的救了我們,讓我暫時不用擔心孩子的奶粉錢和生活費。」庭萱說。

    後來,她先到大樓擔任兩個月的清潔工,再接受照服員的專業訓練,最終進入埔里基督教醫院附設的「愚人之友」機構擔任長照服務員,生活才慢慢穩定下來。

    陳頌慧師母回憶說:「庭萱雖然面對家庭劇變與經濟困難,卻很堅強地尋找出路,還主動接妹妹們同住,減少房租支出,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因此我們也後續為她申請了1919 食物包。」

    然而,變故對孩子的影響仍難以避免。庭萱的大女兒原本在校成績優異,性格懂事,但在父親離家後,曾出現自殘行為,後經由學校諮商輔導才逐漸恢復。

    「我小時候常看爸媽吵架,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所以很努力避免讓孩子看到那樣的場面,沒想到女兒還是無法承受家變的傷害。她氣爸爸,卻又想念他,這種痛苦她沒辦法說出口…,我真的很心疼。」

    走過長夜 迎接曙光

    如今,裕興偶爾會回來看孩子。庭萱也學會放下仇恨,讓孩子保有與父親的連結。「我現在就把他當一般朋友,不能因為他對不起我,就剝奪他當爸爸的權利,畢竟他還是是孩子的爸爸。何況現在我們的生活穩定了,我不能讓怨恨毀了我們的幸福。」

    今年4 月,庭萱轉任離家更近的長照據點工作,讓她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小兒子已經上幼兒園,妹妹也升上高中,假日會去餐廳打工幫忙分擔家計。

    「非常感謝這一路上所有幫助我們的人,尤其是一直關心我們的陳師母,讓我們能有1919 救助金與食物包。我知道這世上比我更苦的人還有很多,而我還年輕,身體也健康,所以未來我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幫助許多需要的人。」

    對庭萱而言,那段被離棄與剛離婚的日子,就像獨自走在風雨交加的黑夜裡。然而,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一步一步堅強地站起來。如今,她與孩子和妹妹們,一起築起了屬於他們的避風港。即使未來可能風雨再起,她也有信心撐過,因為她深知—穿越最黑暗的長夜,迎來的,就是黎明的曙光。

    我想支持1919急難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0706 丹娜絲颱風重創雲嘉南 慰助七股92 災戶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7月6 日深夜,丹娜絲颱風自嘉義布袋登陸。雲嘉南區連續多日豪雨成災,其中尤以台南七股區西寮里與頂山里最為慘重。基督教救助協會於7 月9 日啟動「0706 丹娜絲風災救助計畫」。針對七股區住屋部分損壞者,提供每戶1 萬元慰問金;若住屋嚴重毀損,則發放2 萬元救助金。至8 月12 日止,在佳里1919 服務中心( 佳里長老教會) 協助下,已發出92 戶。另外,也媒合好市多,於8 月中送出200 套消毒用品與寢具( 枕頭、舒適毯) 給受災戶。

    我肚子好餓 謝謝你們

    7 月6 日晚上10 點,除了狂風驟雨,海水也如海嘯般侵入台南七股區西寮里。一名50 多歲的村民說,當時屋外水深達1 米8,屋內也淹至腰部。他抱著80 多歲臥床的母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惡水中站了一個多小時才脫困。另有一戶人家,則將母親從天窗拉上屋頂逃過一劫。

    7 月8 日颱風剛過,救助協會即與台南神召17 位1919 志工,前往布袋、七股等沿海重災區,展開實地勘查。經調查發現,災區多處處於停電狀態,屋頂掀落、門窗破損、屋內嚴重漏水。

    因此,救助協會除提供救助金,也陸續動員志工協助災戶清理環境、發放物資,並調查需要救助金與食物包的受災戶。7 月12 日,台南神召1919服務中心(台南神召會)志工又冒著烈日,前往台南學甲與嘉義布袋,將上百個便當送到長者手中。有位行動不便的阿嬤哽咽地說:「我肚子好餓,謝謝你們!」

    里長若不帶路 導航根本找不到

    由於缺工缺料,即使災後已過月餘,但許多災民仍只能以防水帆布暫時覆蓋屋頂。救助協會社工李冠霖指出:「許多家庭多已完成初步清理,但獨居、身體狀況不佳的長者無法處理。在七股將軍區長沙里發現3 戶獨居長者,幾乎與外界隔絕,若不是里長帶路,導航根本找不到。」

    因此,7 月20 日,救助協會又再動員台南地區7 間1919 服務中心、南台長老教會與全興資源再生企業志工團,共35 位志工前往長沙里,協助這3 戶獨居長者清理環境、搬運傢俱。

    志工們走進尚未完全退水的屋內,清除泡水傢俱與衣物。其中一戶災情最為嚴重:整間屋頂被掀、傢俱全毀,室內積水仍深及腳踝。李冠霖表示:「清理完成後,我們也提醒長者使用漂白水,防止蚊蟲孳生及疾病傳播。」

    我想支持1919重災救助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0728 中南部豪雨成災 部落教會徒步接駁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台灣尚在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之際,7月 28 日起又遭連日豪雨侵襲,嘉義沿海與高雄山區災情嚴峻。

    這味道好久沒吃到了 好想家啊

    29 日深夜至30 日清晨,朴子周邊多處積水成災,部分民宅泡在水中,屋內物品全毀,不少家庭被迫暫居配天宮香客大樓。

    30 日上午,田蓉家園1919 服務中心(哈利路亞家教會嘉義田蓉家園)詹明蓉傳道在LINE群組緊急求助,急需泡麵、麵包、飲用水、衛生紙與罐頭等生活物資。救助協會立即聯繫「我們家1919 服務中心」(我們家的教會)協助,並趕往1919 嘉義惜食中心調度泡麵等乾糧。

    當日近午,救助協會雲嘉南辦公室主任蕭富山、社工周恩妮與詹傳道,將物資送至配天宮香客大樓,交到受災家庭手中。一位華裔越南媽媽接過熟悉的越南泡麵時,眼眶立刻泛紅:「這味道好久沒吃到了,好想家啊!」

    每次上山 都是災民的希望

    7 月30 日,協會接續接獲高雄桃源安高中1919 服務中心(安息日會高中教會)通報,部落34 戶因道路中斷而孤立。雖然7 月31 日與8 月1日,協會兩度在1919 大寮倉庫備妥生活物資,但因道路毀損無法進入。直到8 月3 日,在部落工程人員協助下,物資才順利送達美蘭社區,由志工與鄰長分送給居民。

    8 月4 日,屏東泰武鄉台灣基督傳道會佳興教會沈素貞牧師來電,希望1919 食物銀行能為部落15 戶災民預備飲用水與泡麵,迅速補足生活所需。由於交通受阻,沈牧師與志工必須徒步接駁,才能將物資順利送入部落。「每次上山,都是災民的希望。」她感恩地說。

    同日,安高中1919 服務中心的志工也冒著山區持續坍方的風險,前往1919 大寮倉庫領取豬腳調理包、冷凍魚、白米等多車物資,並於隔日完成對獨居與失能者的補給。

    因桃源復興部落道路未修復,8 月6 日下午安高中1919 服務中心的朱小山牧師,又到大寮倉載了生活物資,共幫助了部落約150 戶災民。

    我想支持1919重災救助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一頓午餐的力量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暑假剛過,許多孩子也從夏令營或家庭旅行中歸來,充滿回憶與笑聲。然而對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暑假卻可能是很難熬的時光。因為少了學校的營養午餐,加上父母無法妥善照顧,不少孩子正面臨著三餐不規律、營養失衡,甚至整天無人陪伴的景況。

    因此,為強化弱勢孩子的暑期社會安全網,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 食物銀行特透過「1919 惜食計畫」,支持全台1919 陪讀班穩定供應午餐,讓弱勢兒少在暑假期間也能吃得飽、吃得營養,不僅減輕家長的負擔,同時也守護孩子的身心安全。

    穩定供餐後 暑期陪讀出席率提升

    過去許多1919 陪讀班因經費有限,暑期常無法穩定供應午餐。但自2017 年「1919 惜食計畫」啟動後,來自大賣場或廠商捐贈的完好惜食,不僅為許多班孩子培養珍惜食物的好習慣,也為多班補強了食材的缺口。

    根據救助協會的最新調查,全台有超過6 成的陪讀班老師表示,孩子因缺乏學校午餐,而出現吃不飽或三餐不規律的情況。為此,全台有7成陪讀班暑期持續供應午餐,其中又有近9 成依賴惜食計畫提供食材,顯見其關鍵作用。

    許多陪讀班老師指出,孩子若無法參與暑期陪讀班,9 成可能整日無人看顧、沉迷手機;超過8 成則會錯失正向活動與學習的機會。然而在穩定供餐後,孩子的安全感與出席率明顯提升。

    培育「型男小主廚」 讓孩子自己備餐

    台中新社1919 陪讀班(新社行道會)目前有22 個孩子,暑假期間週一至五供應熱騰騰的午餐。高美雪傳道分享:「1919 惜食豐富多樣,我們煮過德國豬腳、山藥排骨湯、咖哩、貝果點心…,孩子們吃得營養又開心。」

    「我們陪讀班的孩子都來自弱勢家庭,父母忙於工作,孩子若不來陪讀班,就只能由阿公阿嬤帶,甚至獨自在家。少了陪伴與規律,孩子們常睡到中午,以泡麵果腹,或沉迷於手機,整天玩遊戲。但來到陪讀班後,不僅能吃飽,脫離3C,增進人際互動,生活也變規律了。最近暑假期間,我們就訓練幾個國二生成為『型男小主廚』。讓他們自己規劃菜單、選菜、洗切、調味、分裝、清理,到烹煮,他們很快就上手了。」

    準備升國二的小睿(化名),過去因情緒與學習困難,被安排至資源班。但在陪讀班的廚藝課中,他展現高度的專注與領導力,自信心也增進不少。美雪傳道說:「原本擔心他不擅溝通,沒想到他在廚房的表現非常出色!」

    不只減少浪費 更把營養送到孩子碗裡

    屏東汾陽1919 陪讀班(汾陽長老教會)的孩子多為排灣族。鍾怡惠老師說:「有些孩子中午來時連早餐都沒吃,有的晚上只能吃剩菜。所以陪讀班的午餐,就成了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1919 惜食內容豐富,甚至常有海紅鯛、鱸魚排、褐藻魚丸等高級食材。孩子們吃到炸魚淋上酸甜醬,都說太好吃了!惜食計畫不只避免浪費,更是把營養送到孩子碗裡。」

    六年級的志恩(化名)有6 個兄弟姐妹,由媽媽獨力扶養。剛來時內向不敢看人,如今變得開朗又陽光,也很會照顧弟妹。主任許瑞美牧師說:「孩子如果餓著肚子,怎麼學得進去?營養穩定,才能安心學習!」

    114 學年度1919 陪讀計畫將自9 月起展開,預計全年資助235 班2,510 名弱勢家庭兒少,預估經費6,000 萬元。資助一個國小生每月陪讀費只要1,200 元,國中生只要2,000 元。救助協會呼籲社會大眾能踴躍支持1919 陪讀計畫,讓弱勢孩子不僅能到陪讀班接受免費課業輔導、品格教育、多元才藝,寒暑假期間也能吃得飽、有人陪。一頓飯,不只能填飽肚子,也能溫暖他們的心靈,陪伴他們走向希望的未來。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從白飯便當到國際餐桌

  • 編輯室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來,在各地救災與演習現場,總能見到一碗碗熱食從行動餐車遞出,溫暖災民與志工的心。這些熱騰騰的餐食,是由漢典食品公司即時送來的關懷。

    漢典與救助協會的合作始於7 年前。當時,總經理鍾紀銘擔任協會的義務顧問,協助規劃1919 台中園區的中央廚房,並無償提供廚師,幫忙烹煮企業捐贈食材的加工。後來每逢災害或演習,漢典更派遣廚師支援1919 行動廚房,讓災民與志工能即時享用熱食。

    逆境崛起:從被迫休學到開補習班

    漢典食品總部位於雲林縣,承載著鍾家三兄妹的奮鬥歷程。鍾紀銘、鍾淑芬與鍾文昌三人,自幼生長於雲林崙背鄉。爸爸是藥劑師,媽媽專心持家。原本生活安穩,卻因爸爸罹患骨癌晚期,人生驟變。媽媽為了替爸爸治病,傾盡家財,但終究還是無法挽回。

    爸爸離世後,媽媽獨力撫養三兄妹,無論是割稻、鋪柏油,還是擺攤賣小吃,都咬牙苦撐。紀銘回憶:「當時我和妹妹剛上國中,生活突然跌入谷底。每天的便當只有白飯和荷包蛋,為了不讓同學發現,我總是匆匆吃完。」由於家境困難,淑芬甚至被迫休學一年。

    逆境中,兄妹三人展現非凡韌性。淑芬憑藉優異的珠心算能力,休學期間開始教課,高職畢業後更遠赴南投、斗南、虎尾授課。夜宿補習班地板,也毫無怨言。

    後來紀銘退伍,拿了家中唯一的田地抵押貸款,與妹妹一起在西螺開設補習班,後來弟弟文昌也加入。三人白手起家、分工合作,終於存下人生第一桶金。文昌懇切地說:「長兄如父,我一直都是追隨大哥的腳步。」

    走向世界:從滷味工廠到國際品牌

    28 年前,因為深知補教產業面臨少子化的風險,紀銘決定轉業,於1997 年成立漢典食品公司,將媽媽的滷味手藝結合西螺百年醬油,製成冷凍食品,開始踏入食品業。初期以代工為主,後來打造自有品牌,從台中廣三SOGO 的一個臨時櫃位起家,成功進軍各大美食街。

    2011 年,漢典牛肉麵冷凍包受外貿協會推薦,參展香港美食博覽會,一天現煮1500 碗,聲名大噪。

    為拓展版圖,紀銘於2010 年成立齊力國際行銷公司,設點北中南。2016 年進軍中國市場,在江西與廈門創設「螺情阿嬤御廚房」。同年更跨足歐洲,在倫敦創立漢典UK 有限公司。是台灣唯一一家在英國的食品製造公司,也是首家進軍歐洲的台灣美食企業。

    2017年,漢典打造「BUY&BITE」蛋包飯品牌,2019 年再創立「AZHUMA」冠軍牛肉麵連鎖品牌,進駐倫敦皇家馬頭。2024 年巴黎奧運期間,更從英國廠直供台灣中華代表隊國手中式料理,親派三位廚師隨隊,讓選手在異鄉也能吃到家鄉味。

    善的循環:從飲食文化到關懷弱勢

    走過28 年的創業路,鍾家三兄妹與第二代齊心打拼,始終扎根雲林。而鍾媽媽,則是這段旅程中永不動搖的精神支柱。「小時候每年除夕,爸媽會將未還完的藥費條燒掉,象徵新年重新出發。」淑芬回憶,爸媽的堅韌與善良,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兄妹們。

    因此,2015 年,漢典成立漢典教育基金會,不僅關懷弱勢長者與偏鄉孩童,也推動飲食文化教育。同時與喜憨兒基金會合作,在台南安平設立庇護工場,提供就業機會,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回顧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成就,紀銘語重心長地說:「對正在逆境中的朋友們,我想說,人生再苦,都能挺過去。只要不放棄學習和上進的心,永遠都有翻轉的可能!」

    我想支持1919食物銀行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鱻食公益的完美融合

  • Hi-Q
  • 蘇菲
    上一篇
    下一篇

    夕陽餘暉灑落在碧潭湖畔,湖面微波閃耀,微風中交織著笑聲與加油聲—這是每年「Let's Run—空英1919 陪讀路跑」最動人的風景。自2014 年起,每年的Let's Run,都有3000 多人一同起跑,在湖畔聆聽天韻歌聲,感受汗水與笑容交織的瞬間,表達對1919 陪讀班孩子的關懷與支持。

    你也報名今年10 月10 日的Let's Run 了嗎?為了鼓勵大家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參加,今年大會們特別為團隊報名者預備揪團加碼禮。只要揪滿 4 人報名,每位均可獲得一張「Hi-Q 褐藻生活館」220 元餐飲抵用公益體驗券!活動當天,現場更有抽獎驚喜,預計將有10 位幸運兒能把Hi-Q 褐藻精萃保養組帶回家,讓這份關懷延續到生活日常。

    褐藻× 生活美學—Hi-Q 褐藻生活館的故事

    成立於 2017 年的 Hi-Q 褐藻生活館,座落於台北市八德路四段,由 Hi-Q 中華海洋生技公司攜手產學專家共同打造。一樓以褐藻健康食品與海洋文創商品為主題,環境優雅、設施新穎。地下室設有餐廳、展覽空間,以及免費提供公益團體使用的會議室。

    來到這裡,你可以品味以褐藻入菜的創意料理—褐藻咖啡、褐藻餅乾、極品鱻食火鍋,將海洋鮮味與養生概念完美融合。不僅是結合褐藻、文創、健康、公益與餐飲的多功能空間,更是一場關於美感與關懷的生活實驗。

    健康生活的展示平台—從音樂到共融

    自 2019 年起,生活館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合作,於每週六晚上 7 點舉辦 「假日音樂會」。邀請身障音樂家登台演出,並提供交通與演出費用。截至目前已舉辦 400 多場演出,超過 50 位身障音樂家參與。

    此外,每月一次的 「等路下午茶」 活動,也邀請企業與團體擔任貴賓,由特教班與身障學生親自接待,培養自信與服務能力,促進社會理解與共融。因此,生活館不僅是健康生活的展示平台,更是傳遞關懷與共好精神的重要據點。

    Hi-Q 的成長之路—從風雨到穩健

    Hi-Q 創立於 1998 年,是台灣海洋生技領域的先驅。專注於生態養殖與褐藻保健產品,涵蓋人醫保健、動物保健,及健康鱻食三大領域。其中明星產品 「褐抑定」, 已獲 20 項國際認證,穩居市場領先地位,並屢獲國際大獎。

    然而,HI-Q 創業初期並不順遂,公司曾連續15 年虧損,是股東與三位創辦人的堅持,才走過艱難歲月。董事長張永聲表示:「我們希望同仁以Hi-Q 為目標,成為高品質的人,做高品質的事,開發高品質的產品,打造高品質的品牌。」志業事業部總經理陳樹人也補充:「Hi-Q 不只是 HighQuality,更代表 High Compassion。我們從困苦中走來,現在有能力了,就要以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用鮮魚做公益—每月2,000 條的溫暖

    因此2016 年,Hi-Q 特別成立「社會服務志業部」,並率先推動「Fish One for One」計畫:你買一條魚,就捐一條魚給需要的人。從2016 年起,這條路一走就是9 年,至今已送出超過25 萬條魚。讓無數弱勢家庭與孩子品嚐到高品質的海鮮。

    同年,公司也通過每年編列 1,000 萬元公益預算,成立「台灣聯合抗癌協會」與「台灣厚道社會服務聯合會」,至今已送出4 萬盒褐抑定給弱勢健康有問題的朋友。

    熟成魚新體驗—入口即化的鮮美與暖意

    在本業上,Hi-Q 也不斷創新。2025 年 8 月,發表全新「熟成魚系列」。由國科會提供科研補助,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合作研發,將職人級熟成工藝導入標準化生產,為台灣水產業注入新動能。

    張董事長表示:「我們不只養魚,更研究魚的風味科學。這不只是新產品,更是台灣水產加值的新方向。為推廣熟成魚系列,自8 月1 日起,生活館地下室的鱻食火鍋與樓上的展銷空間,將同步推出銀髮友善的熟成魚餐點,並供應經典桌席,歡迎大家一起來品嘗。」

    想像一下,在碧潭湖畔完成 Let's Run ,汗水順著臉龐滑落,心中滿是成就與喜悅。接著,與親友一同走進 Hi-Q 褐藻生活館,坐下來品嘗溫潤鮮甜的金目鱸與海紅鯛,感受入口即化的鮮美與暖意,將路上的每一分努力與彼此的情誼,化作餐桌上的幸福滋味…。

    這是一場從湖畔到餐桌的美好接力—雙腳跑出關懷,用味蕾記住當下。海鮮與公益的完美融合,歡迎你與家人一起來浪漫體驗。

    我想參與1919陪讀路跑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閱讀、公益、信任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位於新北市永和的「雅博客二手書店永安店」,今年夏天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將書店化為「無人書店」,邀請讀者參加為期100天的誠實結帳實驗。

    一段橫跨16年的陪讀旅程

    書店負責人劉光起,是參加「1919單車環台」長達10年的募款勇士,也是去年車隊的隊長。自2009年起,他就與基督教救助協會攜手推動「捐書•陪讀」計畫。

    16年來,只要民眾捐書達50本以上,雅博客便會到府收書;未滿50本,也可直接送至門市,並指定將回饋金全數捐給「1919陪讀計畫」。此外,如果民眾到店賣書,雅博客還會為每本書加碼捐1元。

    「我們其實一直在營業,只是經營團隊出現狀況,原本打算關店…」光起回憶。後來,他決定再給書店一次機會,並成功爭取到股東支持,於是光起與他大學時的學姊Bella,一起提出全新經營構想,才有了這場無人書店的實驗。

    一種「觀察人性」的行為藝術

    7月8日重新開張那天,他在牆上寫滿了從1到100的數字,每天劃掉一個,象徵倒數計時的生存挑戰正式開始。「租約將在10月15日到期,如果營收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書店就真的要關門了。」光起直言。

    這不只是商業測試,更像是一場「觀察人性」的行為藝術。店內沒有監控、沒有店員,讀者需自行計算金額、打折、輸入刷卡數字。過程中有三個環節可能出錯,甚至有機會不誠實。

    「但我們選擇完全信任每位讀者,看看交易能不能成立。沒想到結果遠超預期:首週營收3萬多元,第二週突破4萬元,第三週接近5萬元,而且還在持續上升。我估計至少95%的讀者都選擇了誠實結帳。」

    從廢墟到社區閱讀花園

    在整理二手書的過程中,書店時常收到驚喜。他們曾在書裡發現夾著1,000元現金,毫不猶豫全數捐給「1919陪讀計畫」。也曾找到老車票、泛黃的情書,與獨特的書籤。光起感慨:「二手書的魅力,就是它承載著上一位主人的故事,這是新書沒有的溫度。」

    最讓他動容的,是有一天看到小女孩安靜地坐在後院閱讀。「剛開始那裡像廢墟,我們被蚊子叮得滿身包才清乾淨。如今有人願意在那裡靜靜看書,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為了美化空間,他請專人來清理青苔與雜樹,每天點蚊香驅趕小黑蚊。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活動,讓書店成為更友善的社區閱讀花園。

    見證孩子被改變的力量

    多年來,雅博客將書籍回收的估價金捐給救助協會,用於「1919陪讀計畫」。「這不是單純的公益行銷,而是真正見證孩子被改變的力量。我參與1919單車環台10年,到過許多陪讀班,親眼見證這些捐款的去向,因此問心無愧。」

    光起期望,100天後,書店能夠真正實現自動化運作,長久留在社區之中。他形容:「實體書店就像是腦內的SPA館,逛書店不只是購物,更是一種療癒。」 而他也誠摯地感謝每位支持者:「這是一場考驗人性善良的運動。我相信台灣人大多是友善、有文化的。真心感謝每位用行動與我們一起守護這個價值的人。」

    更多了解雅博客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9月號
    本期目錄
    ×
    2025年9月號

    封面故事


    夢的昇華
    沒有如果 妳一定可以
    那一刻 就像收到召喚

    理事長的話


    一生陪伴 終身成長

    專題報導


    一頓午餐的力量

    特別企劃


    最美的回報

    1919食物銀行


    沒有你 依然挺立

    1919急難家庭


    失去你 依然前進

    愛心花園


    鱻食公益的完美融合

    企業公益


    從白飯便當到國際餐桌

    THE UPDATE


    閱讀、公益、信任

    1919災難救助


    0706 丹娜絲颱風重創雲嘉南 慰助七股92 災戶
    0728 中南部豪雨成災 部落教會徒步接駁

    活動報導


    曹佑寧呼籲認捐1919 救助套餐
    Previous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