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我們
    機構簡介
    年度報告
    年度計畫
    服務據點
    聯絡我們
    人力招募
  • 我們的服務
    1919食物銀行
    1919陪讀計畫
    1919急難家庭
    1919重災救助
    1919旺得福計畫
  • 財務徵信
    捐款徵信
    財務報告
    捐款紀錄查詢
  • 即時消息
    最新消息
    救助月刊
    活動專區
  • 會員專區
  • English
參與捐款

我在這裡

  • 編輯室
  • 夏忠堅
    上一篇
    下一篇

    自2005 年以來,每年聖誕節前後,救助協會所組成的「1919 環台車隊」,都在寒風中出發,為急難家庭籌募救助金。在15 天的行程裡,通常每天上下午會各訪問一間1919 服務中心,與受助家庭見面,聽聽他們的故事。同時也會安排勇士們分組親送食物包。另外再安排一個社區,讓勇士們到幾戶屋況很差的家庭幫忙修繕。

    車隊的隊員多數都是企業人士,過去20 年來,他們最常有的感嘆就是:「在現今的台灣,怎麼還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們真正目睹了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這些需要幫助的急難家庭,雖然在孤單、痛苦、無助、絕望中,但我們相信,只要有人伸出援手,說聲:「我在這裡!」陪他們走一段路,則即使他們的艱難依舊,但心境已不同,也會更有勇氣面對!

    聖經中有一位著名的先知,叫以賽亞。他所寫的《以賽亞書》長達66 章。他曾兩次聆聽到上帝的啟示說:「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祂必說:我在這裡。」「素來沒有訪問我的,現在求問我;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稱為我名下的,我對他們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聖經記載上帝是顧念孤兒、寡婦、寄居者的上帝。祂憐恤弱勢的朋友,也會對有需要的人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然而,上帝是用什麼方式來對人說「我在這裡」呢?有一次,當猶大國面臨國家危機時,上帝讓以賽亞看見祂高高地坐在聖殿的寶座上,似乎在自言自語地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而以賽亞立即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原來,上帝要讓孤苦無依的人知道「我在這裡」- 我要陪伴你,我要幫助你!但上帝需要有人來回應祂,並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從聖經來看,上帝無形無相,祂要以我們的眼為祂的眼;以我們的耳為祂的耳;以我們的手為祂的手;以我們的腳為祂的腳。

    當上帝要對無助的人說「我在這裡」時,你是否也願將心意、關注、時間、金錢獻給祂,並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讓我們為所有弱勢朋友祝福,願他們都能經歷到:上帝就在他們身旁,且對他們說:「我在這裡!」

    願弱勢朋友都能經歷到,有人對他們說:「我在這裡!」

    我想支持1919急難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我在這裡

  • 陳子豪
  • 編輯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場病痛,是塌陷的地板;
    一次意外,是抽走的階梯。

    無人問起,他們在夾縫裡墜落成沙;
    無人理會,他們在黑暗中風乾成影。

    不是不說,只是響聲碎在風裡;
    不是不喊,只是呼喊撞上峭壁。

    門檻太高,補助化為死結;
    暗夜太長,等待埋進濃霧。

    於是,有人鬆手,如沙沉入潮汐;
    於是,有人閉眼,如星墜入永夜。

    其實只要接住下墜的繩頭,
    絕路也能織成柔韌的網;
    只要輕聲一句「我在這裡」,
    黑暗也能綻放希望的光。

    點盞燈吧,
    不必照亮天際—
    只要讓他感到掌心有你的溫熱。

    陪一段吧,
    不必抵達終點—,
    只要讓他記得路上有你的足跡。

    「1919 愛走動」,與你攜手
    陪急難家庭,走過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
    伴無助心靈,迎向生命最溫暖的那道光。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下了一場幸福的雪

  • 陳子豪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黃昏時分,哲宏與依珊(皆為化名)並肩走在桃園住家附近的文創小區。兩人相互攙扶,幸福洋溢。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一對夫妻,卻不知兩人正同時與癌症搏鬥,亟需社會救助!

    童年失恃 孤單長大

    依珊自小在桃園南崁成長,6 歲時雙親相繼病逝,由外祖父母撫養長大。高中一畢業,就到工廠工作。「可能因從小就沒有父母,總覺得孤單,所以長大後總想在愛情裡抓住些什麼。」依珊回憶,年輕時為情所困,不但曾幫男友與前夫刷卡還債,還一度背上百萬債務。到30 多歲時,她已身心俱疲,甚至一度想結束生命。

    直到有一天,她在教會牆上看到一句聖經經文—「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馬太福音11:28~30) 這句話觸動了她。2015年受洗後,她的生活逐漸安定,也在同年遇見了哲宏。

    大雪奇蹟 病中牽手

    哲宏生於中壢龍崗的宮廟家庭。高中畢業後,靠開大貨車維生。2012 年,他被診斷舌癌,接受長達17 小時的手術,切除一半舌頭,再以手臂組織重建。雖然術後留下明顯疤痕,但幸運保住性命。隨後,在依珊照顧與陪伴下,兩人決定結婚。

    婚後,哲宏雖常陪太太上教會,卻遲遲不願受洗。2016 年1 月24 日,依珊再次問他何時要信主,他半開玩笑地說:「如果現在下雪,我就信!」沒想到當天,超強寒流來襲,桃園山區陸續下雪,甚至連市區中壢也罕見地下起冰霰。這場從天而降的瑞雪,讓哲宏徹底信服,自此歸信基督。

    雙重打擊 相繼罹癌

    然而,兩人的考驗並未就此結束。2022 年,依珊因久咳不止,被確診為胸腺癌第四期。於是哲宏成了她的專屬司機,每天開計程車載她往返醫院治療。不料兩年後,2024 年底哲宏也被診斷出罹患軟顎惡性腫瘤,需長期化療。夫妻倆相繼罹癌,夜裡經常咳血,生活陷入愈加艱難的困境。由於沒有醫療險,龐大的醫藥費與生活支出幾乎壓垮他們。

    就在最無助的時候,大園靈糧1919服務中心(大園靈糧堂)傳道張雅雯伸出援手,為他們申請了1919 急難救助金與食物包,並號召會友捐助。

    「當我收到救助金和物資時,既感動又心酸。感動的是有人伸出援手;心酸的是自己竟落到需要人救助的地步。但我還是很感恩,因為這是神透過社會給我們的愛和幫助。」依珊說。

    之後,他們陸續申請到其他資源,並抽中中壢火車站附近的社會住宅。目前,哲宏除了領取低收與身障補助,也幸運取得競爭激烈的桃園機場計程車排班資格,得以繼續養家。

    愛不懼怕 信心同行

    「我們不懼怕癌症,每一步歷程都是神的見證。只要禱告,祂必供應。」夫妻倆語氣堅定。如今,他們也開始分享自身經歷,盼望能鼓勵更多與他們有相似處境的人。

    目前,哲宏和依珊都仍在接受治療,但已重新投入教會的培訓課程。採訪當天,攝影師特地為夫妻倆在文創小區拍下「婚紗照」。鏡頭底下,兩人笑容燦爛,映照出兩人歷經苦難後仍堅守的幸福與信心。

    我想支持1919急難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為孤寂點一盞燈

  • 簡伯駿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高雄左營蓮池潭畔,靜靜佇立著台灣第一座石城—清代鳳山縣舊城。斑駁的古城門,像是一頁頁攤開的歷史,提醒過往行人百年來的風華。穿過古老城牆,是一片靜謐的眷村聚落,今年 70歲的文雄(化名),就住在其中一間老屋。午后陽光灑落,他魁梧卻滄桑的身影,孤單地映照在老牆上。

    億萬資產 繁華落盡

    文雄祖籍山東,身高 185 公分,父親曾是海軍軍官。年輕時憑著聰明與膽識,在期貨市場闖出名號。1993 年赴大陸發展,後來又轉戰南非,身價曾一度高達上億。「我28 歲時就握有上億資產,但因過度自信與貪心,一夕之間全數敗光。人若驕傲,很快就會失去一切。」文雄嘆了口氣。

    隨著年歲增長、健康惡化,文雄在15 年前回到台灣,卻發現現實極其冷酷。因多年疏遠,他與家人形同陌路。與前妻離婚後,兩個兒子也早已失聯,生活只能仰賴老友接濟。雙腿無力的他無法久站,只能靠朋友工廠裡的簡單工作換取微薄收入。白天在工廠工作,夜晚就獨自蜷縮在老屋裡。「那幾年,日子很苦,但勉強還能支撐吧。」文雄說。

    墜落深谷 無依無靠

    然而,命運並未放過他。唯一依靠的朋友於疫情期間過世,家人接手工廠後將他辭退。無依無靠的他,健康急速惡化。糖尿病讓他左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被迫切除部分組織,只能倚靠雙拐行走;末梢神經病變,更讓他走路如履薄冰。2022 年底,他因腹部開刀,積欠上萬醫療費,生活陷入絕境。

    幸好,2023 年初,愛加倍恩惠 1919服務中心的馮宗輝傳道,在同學引介下前來探訪。「踏入老屋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雜物堆疊,牆面滿是黴斑,而他就孤單地蜷縮在薄墊上。」宗輝說。

    於是,宗輝立即為他申請了24,000 元的1919 急難救助金,並協助租屋,讓他能搬離危樓,入住乾淨處所。其後,又與志工們常來探望,帶來物資、陪伴就醫、與他談心,讓文雄慢慢卸下心防,重新敞開心門。

    2024 年初,文雄因心臟問題需裝設支架,宗輝再次為他申請了第二次的救助金 24,000 元。同時也為他申請定期的食物包,保障基本生活。

    父子重逢 重新站起

    然而,最令人欣慰的是,文雄終於和多年未見的兒子們恢復聯繫。大兒子193公分,小兒子183 公分,一看就知道是父子。兩人都已成家,從事室內裝潢。雖然父子不常見面,但孩子們偶爾會送來生活用品。冰箱與水冷扇,就是孩子們的貼心禮物。「這麼大的冰箱不便宜,我哪買得起?」文雄眼裡閃爍久違的光芒。

    目前文雄已能申請長照服務,每週有3 次居家協助與陪同就醫。平日,他會到朋友家泡茶聊天,逐漸恢復社交。雖然每月僅靠 8,000 元中低收入補助,扣掉租金所剩無幾,但他正努力申請低收入戶資格,以備下一次心臟手術的費用。「剛開始他總說過一天算一天,如今會主動出門聊天,笑容也變多了。」宗輝欣慰地說。

    在最黑暗的低谷裡,教會的陪伴,成了文雄走出困境的引路燈。那不只是一次性的金錢援助,而是長久的關懷與陪伴。文雄的人生雖跌宕起伏,但重生的道路,正一步一步在腳下展開。

    我想支持1919急難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超高齡社會下 銀髮就業陷困境

  • 簡選
  • 簡選
    上一篇
    下一篇

    台灣自2025 年初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20%。雖然政府積極鼓勵銀髮族延緩退休,善用經驗貢獻職場,而銀髮勞動力也確實以年增5.52% 的速度成長,但高齡就業的景況卻日漸嚴峻。

    根據衛福部2022 年《老人狀況調查》,65 歲以上人口中,僅有13.40% 持續工作,其中又有超過一半(50.55%)因經濟壓力,而不得不就業。但多數長者僅能找到清潔、保全、外送,或其他臨時性的低薪工作。雖然部分職務依法應納入勞健保,但對零工與平台工作者而言,保障往往不足;再加上體力消耗大,工作常因健康不支而中斷,讓生計更不穩定。如在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 食物銀行」服務的受助戶中,這樣的情況就甚為明顯。

    長者受助戶逾四成失能 僅一成半能穩定就業

    根據《2024 年度1919 食物銀行分析報告》,在5,917 戶食物包受助戶中,高達38.28% 為65 歲以上長者,而其中45.56% 完全失能無法工作,另有9.98% 因需照顧家人而難以就業。更令人心疼的是,逾15% 的長者即使身心狀況不佳,仍需被迫外出工作。其中僅有1.5% 能穩定全職或固定兼職,其餘14.53% 只能依靠臨時工維生,收入極不穩定。

    面對這樣的困境,1919 食物銀行自2011 年起,透過全台1919 服務中心的志工,每兩個月親送一份食物包( 市價約3,000 元) 到受助家庭。至2025 年9 月,總計已透過981 個中心,服務超過7.6萬 戶次,累計發放34.8 萬包,成為弱勢家庭最後的一道防線。而其中王明與阿蘭( 皆化名) 一家,就是典型的弱勢長者受助戶。

    罹癌夫守護失智妻 靠食物包走出絕境

    70 歲的王明,年輕時開機械工坊維生,甚至曾榮獲經濟部頒發「金頭腦獎」。然而,人生卻在短短退休後數年連遭重創。先是妻子被騙500萬後失智,接著自己罹患胰臟癌3 期。不久媳婦竟因投資失利,帶著5 歲孫子輕生。而兒子也因受不了刺激,選擇離家。巨大的悲痛與經濟壓力,讓王明一家陷入絕境。

    靠著每月15,000 元的勞保年金,王明實在難以支應醫療與生活開銷。直到2 年前台中愛作伙1919 服務中心(太平愛作伙教會)的方順儀牧師來訪,才開始接受1919 食物銀行的定期資助,大大減輕生活壓力。

    如今,王明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顧失智的妻子,並包辦所有家務。雖然辛苦,但他仍堅定地守候在妻子身旁。他總是輕拍她的手說:「沒關係,我會一直在。」一句承諾,勝過千言萬語,也超越所有的苦難。

    車禍夫癱瘓妻重傷 食物包讓生活不難過

    阿蘭與先生金石(皆化名)皆年近70 歲,年輕時為水泥工勤奮打拚,買下房子。沒想到9 年前的一場車禍,讓阿蘭雙腳重傷、金石半身癱瘓,兩人從此無法再工作,半生積蓄也因醫療費耗盡。只能靠每月7,000 多元的勞保津貼,加上女兒寄來的3,000 元補貼度日,生活十分艱難。

    還好3 年前,透過里長轉介,朴子恩典1919服務中心(基督教浸信宣道會恩典中心)的陳星光牧師開始關心他們,並為他們申請1919 食物包。今年6 月金石因病過世,家裡只剩阿蘭一人。陳星光牧師表示:「我們除了加強探訪關心、陪伴,也鼓勵阿蘭出門,透過其代步用的電動四輪車,來教會參加活動,讓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2025 年,1919 食物銀行預計籌募 2 億7,000萬元(物資+現金),持續透過全台1919 服務中心與11 間實體食物銀行,為至少 5,200 戶弱勢家庭送上基本生活物資。1919 食物銀行呼籲社會大眾踴躍支持,讓更多志工能把食物包送到需要幫助的家庭,特別是弱勢長者家中,讓他們能安享晚年,不再為三餐憂慮。

    我想支持1919食物銀行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我們仨

  • 賴怡君
  • 蘇菲
    上一篇
    下一篇

    盛夏傍晚,恩泉1919 服務中心(基督教恩泉教會)的紀經儀牧師來到台中霧峰,探訪美芳(化名)一家。當時美芳還沒下班,由兩個分別18 與17 歲的兒子接待。兩個孩子謙恭有禮,讓人為美芳感到欣慰。

    在惡性循環中痛苦掙扎

    今年41 歲的美芳,成長於台中北屯一個普通家庭。上有一姊,下有兩弟,高中畢業後便進入工廠工作。22 歲時與一名板模工人結婚,婚後育有兩子。美芳個性內向,下班後喜歡待家裡,起初夫妻倆都有穩定收入,日子雖不寬裕,卻也平實安穩。

    沒想到丈夫後來開始酗酒,還屢次因酒駕被罰,罰金動輒10 多萬元,導致家用不敷出。美芳無奈地說:「他喝酒、酒駕、付不出罰款、進監獄,我們一家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掙扎好多年。」

    長年隱忍,直到兩個兒子上國中後,美芳才在他們支持下,於5 年前提出離婚,結束這段難以承受的婚姻。離婚後,前夫放棄扶養權,搬離家中,母子3 人的生活就由美芳一人擔起。

    一份食物包溫暖兩個家

    為了讓孩子安心就學,美芳白天上班,晚上接代工,甚至做直銷維持生計。就在這時,她遇見了紀牧師。在了解她的處境後,牧師立即為她申請1919 食物包,至今已持續4 年。

    美芳勤儉持家又孝順,因爸媽只靠老人年金過活,所以每次拿到食物包,都會與爸媽分享。「食物包的內容好豐富,不只幫助我們一家,也同時支持了我爸媽的生活,等於照顧了兩個家庭。」美芳感恩地說。

    在牧師眼中,美芳不僅勤奮,還很孝順。去年中部大地震,娘家老屋漏水,修繕費高達12 萬元。因父母無法負擔,即使自己經濟拮据,仍想辦法每個月擠出1 萬元分期還款,幫父母渡過難關。

    攜手同行堅定而踏實

    如今,在牧師持續探訪與陪伴下,美芳已逐漸走出困境低谷。今年初,牧師還幫她申請到家具。現在家中客廳的4 張新穎的椅子,就是救助協會轉介企業所捐贈的。而最近美芳也開始到附近教會聚會,生活比以往充實許多。

    「我現在生活穩定,兩個兒子是我最大的依靠。我們就像朋友一樣,什麼都能分享。小兒子甚至問我會不會再找對象?但我覺得一次就夠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好好陪伴兩個兒子。」美芳說。

    美芳的兩個兒子都很懂事,大兒子去年高職畢業後立刻投入職場,目前在烏日工廠工作,雖然薪水不高,已能自立。小兒子則透過建教合作半工半讀,以減輕學費壓力。兩個孩子貼心又孝順,讓美芳非常欣慰。

    在霧峰這個寧靜小鎮,美芳母子3 人攜手同心,互相扶持。雖然家中沒有男主人,且經濟壓力仍大,但卻走得堅定又踏實。

    我想支持1919食物銀行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ARISE! 興起發光

  • 連哲豪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12年前的某天,午後的台東市區,陽光灑在一處正興建的工地。放學後,一群孩子在鋼筋與鷹架間追逐嬉戲。然而,沒有人料到,一個小學生在攀爬過程中失足墜落,年輕的生命就此定格。

    那年,高永旭牧師與寧沛師母才30 多歲,剛帶著3 個孩子剛從太麻里金崙村來到台東市區開拓「ARISE 台東興起教會」。這場意外,成了他們生命與事工的轉捩點。

    「孩子的照顧不能再等。」高牧師說。於是,他們毅然決定打開教會大門,成立課後輔導班。無論多少個孩子,只要願意走進來,都張開雙手迎接。

    一個能安心成長的地方

    台東市中心,單親與隔代教養家庭比例偏高,許多孩子缺乏安全的環境與陪伴。教會成立課輔班5 年後,正式加入1919 陪讀計畫,從此資源更穩定,也幫助了更多的孩子。如今,陪讀班已有45 位學生,2/3 是原住民,主要來自新生、寶桑、馬蘭3 所國小。「弱勢家庭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功課輔導,而是一個能安心成長的地方。」高牧師說。

    「音樂能療癒人心,而吉他是最容易入門的樂器。」高牧師深信。於是,陪讀班安排音樂課程,讓孩子在旋律中釋放壓力,也在舞臺上找回自信。透過陪伴,他也觀察到:孩子的困境,往往折射家庭的破口。但當孩子被扶持起來,家長也能間接得到幫助與信仰依靠,從兒童到銀髮族,整個家庭都被關懷。

    把陪讀班視為家與後盾

    7 歲的鈺婷(化名),家中有8 個兄弟姊妹,母親入獄,哥哥也在矯正機構。透過一對一輔導,她的功課逐漸進步,而陪讀班供應的晚餐,也減輕了貧困家裡不少經濟壓力。

    高二的達仁(化名),從小父母離異後,國中時自暴自棄,甚至被退學。但在牧師與爾諾的持續陪伴下,重新找回了方向,如今已受洗,並穩定參與陪讀班。

    而陪讀班的第一批學生林子萱,如今則已成為班級的主責。她自小由外婆扶養,雖曾因升學離開教會,但大學畢業後選擇回來,把陪讀班視為家與後盾。

    全家人的生命共同見證

    而對高家而言,陪讀班早已不只是事工,而是生命共同的見證。目前長女已獨立,在外地工作。長子爾謙25 歲,自國中起參與暑期營隊,高中畢業後接受「先鋒領袖訓練學校」裝備,退伍後回到教會,負責陪讀班運作,用吉他、鼓與歌聲陪伴孩子。

    16 歲的老三爾諾現念高中,從小就在陪讀班長大。個性溫和賢良,很能體會同儕們的成長壓力。常用同學之誼、年輕人的方式,來影響和協助同學們。

    而在台東市出生,現在才念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兒唯理,特別有陪伴天賦,常常安撫情緒不佳的小同伴們,被大家稱為「陪讀班的小天使」。寧沛師母笑著說:「我們家4 個孩子都是在陪讀班裡長大的,他們彼此照顧,也一起服事。」

    「我們的教會總是很熱鬧,幾乎一週7 天都開門,充滿人氣和笑聲。」永旭牧師分享。即使近年疫情衝擊,奉獻收入銳減,教會仍以信心堅持,持續陪伴孩子。而未來也計畫拓展銀髮族關懷,甚至推動環境保護。

    在台東這片土地上,音樂與愛心正悄悄點亮孩子的生命,也溫暖了整座城市。

    「Arise !興起發光」 這不僅是教會的名字,更是永旭牧師一家人持續實踐的使命。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點亮未來小小工程師

  • 張芷芸、安葆電能提供
  • 張芷芸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安葆電能」不僅是電力解決方案的先驅,更將「互利共好」的核心理念化為行動。7 月8 日於台南廠辦、7 月 29 日於台北總部,特別為1919 陪讀班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場電能探索之旅—「2025 點亮未來小小工程師圓夢計畫」。

    科技啟蒙 驚奇不斷

    台北場邀請桃園龍潭活水1919 陪讀班的16 位國小學童北上參加,台南場則有32 位孩子共同參與。安葆還貼心地安排遊覽車接送,讓孩子們度過充滿探索與驚喜的一天。

    活動從「揭開工程師的神秘面紗」展開。講師以生動互動的方式,帶孩子們認識工程師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設計、建造,並解決問題。透過遊戲,孩子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生活中的冷氣、手機、熱水與燈光,都離不開電能。驚呼聲此起彼落,臉上滿是驚奇。

    接著,講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電流」原理,並讓孩子們操作迷你發電機與燈泡。當小燈泡隨著轉速加快而發亮時,孩子們興奮尖叫:「好好玩喔!」此刻,電力不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親手創造的光明。

    孩子們還體驗了「儲電」的奧秘,透過「冰箱存食物」與「撲滿存錢」的比喻,快速理解概念。當親手為電池充電,並再次點亮燈泡時,各個臉上洋溢著驚喜與成就感。

    此外,安葆也透過精巧模型展示智慧電力系統,讓孩子們了解電網如何串聯工廠、家庭與市電,並認識柴油與燃氣發電機的不同。孩子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就算停電,安葆的「不斷電系統」也能在第一時間無縫銜接緊急備用電力,確保穩定供電。

    電力賽車 歡笑沸騰

    活動最高潮無疑是「電力賽車大車拼」。孩子們親手組裝屬於自己的四驅賽車,從零件到馬達、齒輪、電池,逐一完成,並在超大賽道上展開激烈競速。

    而安葆董事長陳志復,不僅親自接待孩子們,還陪同享用美味的麥當勞午餐,並熱情參與賽車競賽。他更親自擔任裁判,加碼舉辦「敗部復活賽」,讓輸掉比賽的孩子能再次挑戰。當動力十足的賽車在賽道上奔馳時,孩子們各個興奮尖叫。

    陳志復早在1994 年即洞察到大陸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決定創業,憑藉著豐富的產業經驗與人脈,安葆迅速發展成為高科技大廠、數據中心等產業重要供應商。而隨著環保意識日漸提升,也陸續推出天然氣與柴油混燒系統,成功減少碳排放,並獲市場肯定。甚至在沼氣發電領域,也取得突破性的成效。

    專業與愛 共築永續

    此次課程由安葆電能劉宜侃博士設計,帶給孩子們新奇的學習體驗,拓展視野,深受師生好評。最後,孩子們還參觀了安葆充滿科技氛圍的「智慧辦公室」。結束時,每人都獲頒專屬結業證書。手中捧著親手完成的賽車與點心,笑容滿溢,直呼這是最特別、最豐富的暑假。

    多年來,安葆致力於提供多樣化能源解決方案,並持續在淨零碳排、氫氣、沼氣、地熱等潔淨能源領域創新。此次「2025點亮未來小小工程師圓夢計畫」,不僅體現了「不忘初衷、堅持信念、實現價值、互利共好」的精神,更以行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正如安葆的願景:「如同燈火在黑夜中點亮,為生活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安葆盼與下一代攜手,共同築夢,用專業與愛心為孩子們「點亮」未來,打造一個電力充沛、永續發展的世界。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帶你重返活動最High 時刻
    https://youtu.be/g8KasosiLqs?si=cxQmqOFB1wpMIe0r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愛與尊榮的力量

  • 博愛浸信會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位於花蓮市博愛街上的博愛浸信會(博愛1919 服務中心),每到週五上午總是迴盪著笑聲與音樂聲。這裡每周固定舉辦的 「旺得福俱樂部」,目前有 22 位長者參加,年齡從 65 歲到 88 歲不等。

    活動為時兩小時,從量血壓、測體溫開始,每月還會安排一次血糖檢測,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管理。課程結束後,大家會一起享用午餐。主責林喜濤笑著說:「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愛與關懷』。」她與 7位同工不僅陪伴長者上課,平日也會打電話慰問或探訪。

    走出流淚谷 被愛融化

    博愛旺得福俱樂部於2024 年成立,最初以有氧、肌力訓練,及主題學習為主。後來隨著需求,課程愈發多元,加入了自製手搖鼓、三角鐵的音樂律動,及經過「讚美操」檢定後帶領的操練課程。在運動中融合音樂與信仰,不僅增進長者的身體健康,也讓他們獲得心靈的力量。

    其中特別是「生命歷程分享課」,讓許多長者深受感動。在一次名為 「走出流淚谷」 的課程中,一位長輩談及喪母的痛苦,意外讓李阿姨( 化名) 想起自己連續喪子的痛苦,讓原本痛苦到流不出眼淚的她,竟流下了淚。喜濤感動地說:「這是神的賜福,證明她們的心都被愛融化了。」

    每周陪伴 重燃生命希望

    84 歲的李阿姨(化名),幾年前痛失長子,去年又因次子驟逝而陷入憂鬱,甚至說:「痛苦到連眼淚都沒有了。」後來在女兒邀請下加入「旺得福」。一開始,她神情凝重,但隨著每週的課程與陪伴,情況逐漸改善。最近檢測結果顯示,她的憂鬱分數僅介於「無至輕微」,生命已再次燃起盼望,也恢復參加主日聚會與樂齡活動。

    另一位70 歲的王姐(化名),因憂鬱症接受藥物治療,初來時沉默寡言、反應遲緩。但參加旺得福半年後,竟變得積極主動,甚至在中午用餐完,拿著自己的剪髮工具,熱情詢問大家:「有人要剪髮嗎?」她的陽光開朗,讓同伴驚喜不已。每次活動還都第一個報到,連醫師都評估她的藥物劑量已可逐步減少。

    愛與尊榮 長者最渴望的力量

    旺得福的核心精神就是 「尊榮」。喜濤強調:「我們絕不直呼長輩名字,而是以『某某阿姨』、『某某姊』稱呼。」平日若有長者住院,同工也會親自探訪或電話問候,將關懷延伸到家庭與病榻。

    喜濤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幫長者把課堂所學內化,建立「生活處方籤」,協助他們培養自主管理健康與靈性的能力,讓信仰成為心靈支柱。因為學員愈來愈多,未來將規劃更多時段,也可能發展多元律動、歌唱、旅遊等主題小組,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我們擁有政府與救助協會的資源,也有許多夥伴同行。但最重要的,仍是愛的陪伴與尊榮。這也是長輩們最渴望、最被吸引的力量。」喜濤說。是的,在博愛旺得福俱樂部,因為愛與尊榮,長者們的生命正被點亮,也不再孤單了。

    我想支持1919旺得福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愛在廢墟中重建

  • 陳逸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 3 月 28 日,緬甸中部發生規模 8.2 強震,釀成百年罕見的嚴重災情。災後數小時內,基督教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即聯合當地夥伴進行緊急救援,將原黑水虻養殖場改建為臨時安置中心,迅速收容災民,之後並展開兩階段救援計畫:
    1. 救災期(3/29–4/30):提供臨時安置、熱食,及慰問金。
    2. 重建期(5/1–12/31):投入災區重建與長期陪伴。

    目前救援行動已進入重建期,持續在瓦城與彬文那市協助修繕與重建家園。建材由各界愛心捐款購置,並透過「以工代賑」支付工資,讓災民一邊重建、一邊維持生計。雖然隨著雨季來臨,工程困難度增加,但也更凸顯行動的急迫性。

    分層修復 因應不同需求

    自震災發生至今,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主任陳逸群一直連結當地教會進行各項救助服務。例如:與「彬文那聖恩堂」合作,在內比都發放災民物資;與「仰光衛理公會國語禮拜堂」合作,在瓦城進行房屋修繕。

    其中,在房屋修復方面,依受損情況,分為三個層次:
    • 整修(2 戶):修復水源、圍牆等基礎設施。
    • 整建(5 戶):拉直傾斜木屋、墊高基座,恢復居住功能。
    • 重建(6 戶):全屋倒塌者,從基礎重新興建。

    目前已有13 戶家庭展開工程,數量仍在持續增加中。由於每戶情況不同,施工與物資分配必須細緻調整,目前已有4 間重建案結案。陳逸群指出:「有時一整排房子外觀看似完好,其中內部卻已完完全不能居住,若不深入探訪,根本無從發現。」因此,協會必須仰賴在地教會挨家挨戶走訪,確保每個災戶不被遺漏。

    心靈重建 陪伴比磚瓦更重要

    除了物質修復,更嚴峻的挑戰是心靈創傷。許多原本該陪伴災民的教會牧者,自己也是受災戶,甚至家人也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影響生活、學習與人際。陳逸群分享:「我陪伴牧者,也陪伴牧者的孩子,幫助他們學習對話與修補關係。有時甚至要在他們之間傳話,成為溝通的橋樑。」

    「因此,現在我們的重建項目,也包括與教會合作,每月舉辦青少年聚會。透過詩歌與分享,幫助孩子釋放壓力、重拾笑容。」陳逸群感慨地說:「當看到他們眼神裡重新浮現光彩,就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要在仍內戰中的緬甸進行救援,的確比大部分國家都難。面臨的挑戰包括:物資進口受阻、報關昂貴、政局不穩等。然而,無論是修繕房屋、心靈陪伴,或是在酷熱雨季送水送食,救助協會仍將持續與在地教會同心同行,繼續陪伴災民。這場地震雖然帶來破壞,但愛能帶來重建。當彼此牽起手,黑暗終將退去,黎明必將到來。

    我想支持1919重災救助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用單車寫下生命的祝福

  • 編輯室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 61 歲的盧俊傑,看上去卻比實際年齡年輕十餘歲。挺拔的身形、神采奕奕的眼神,言談間盡是從容與自在,讓人很難將他與「花甲之年」聯想在一起。他自認平凡,卻因著一份堅持與樂於付出的心,活出了豐盛的人生篇章。2025 年,他將第三度參與「1919單車環台」,並扛起副隊長的責任,與 54 位勇士一同為急難家庭奔走。

    一波三折的圓夢之路

    2019 年,他在飛機上偶遇「1919 愛走動」車隊前隊長洪茂松,深受感動,當下立刻報名。沒想到因練習過度,引發坐骨神經痛,被迫中止。

    2020 年再度挑戰時,又在陽明山下坡意外摔車,造成鎖骨與肋骨骨折,休養一年半。2022 年,他因陪伴小兒子申請大學,夢想再度延宕。直到 2023 年,雖然許多上坡差點需要上保母車,但沿途的感動支撐著他一次次回到這條路,終於完成了夢寐以求的環台。

    第一次環台的第二天,他一度很受挫:全台灣有這麼多急難家庭需要幫助,而我們的力量卻如此有限。直到送食物包時,他遇見郭大哥。雖然物質條件困苦,但臉上仍流露出滿足的笑容,徹底轉變了他的心境。

    從勇士到副隊長的使命

    2024 年,他不僅順利全程完騎,募款金額更遠超預期,也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今年,他接下副隊長的責任,投入路線規劃與贊助協調,將這份挑戰視為「恩典」與「使命」。

    自 2019 年與太太一同受洗後,他就深刻體會「信主得自由」的真義。過去花在拜拜、算命的金錢與時間,如今都轉為更有意義的付出。

    能付出,就是最大的幸福

    俊傑出生於高雄,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護士。父親一生忙於事業,母親則常以言行叮嚀:「能付出是有福的,不要計較!」這句話成為他一生的信念。「所以成年後我也常以此自勉:不要總以為在付出,其實得到的最多的是自己。」俊傑說。

    對他而言,運動是保持活力的秘訣;家庭則是最深的力量來源。他相信,真正的成功並非事業巔峰或財富累積,只要「身為一個平凡的父親,能養家育兒、成就下一代,就是最大的成功。」

    成為他人的祝福

    兩年的環台旅程,讓他親眼看見偏鄉與弱勢家庭的需要,也重新思考幸福的真諦。「現在,我常會提醒自己:不要小看自己,無論處境如何,都能帶來影響。不要被環境限制,只要堅持努力,總有一天你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從摔車骨折、夢想停擺,到如今成為副隊長,俊傑用單車寫下的不只是公里數,更是一份「生命影響生命」的祝福。

    而兩年的環台,讓他深深體會:許多教會牧者選擇了一條世人不追逐的道路—這是一份永遠無法帶來「財富自由」的工作,卻為人帶來心靈的自由與生命的豐盛,著實令人敬佩。「他們看似平凡,其實一點也不平凡,因為他們用平凡成就了不平凡!」俊傑說。

    支持募款勇士盧俊傑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整裝待發 攜手前行

  • 葉春廷
  • 蘇菲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督教救助協會自2005年發起「1919單車環台」,今年將邁入第21屆。這項為籌募急難家庭救助金而發起的募款活動,20年間已有905人次(506位)募款勇士投入。而今年12月20日~1月3日,則將再有37位全程勇士與18位接力勇士接棒,持續以單車環台的方式,呼籲社會大眾一同關懷急難家庭。

    凝聚團隊 深化情誼

    為增進勇士間的默契與信任,協會於8月16日在位於台北大直的「空中英語教室」舉辦「團體建造」,由同為主辦單位的空中英語教室精心籌劃。當天清晨不到9點,除少數幾位海外勇士,在台勇士幾乎都到齊了。

    活動由同為勇士的小天韻合唱團成員高煜洋獻唱揭幕,隨後由隊長劉筱萍與副隊長盧俊傑接力勉勵。勇士們分為6組,透過各式互動遊戲,練習傾聽、分享與合作,笑聲與感動不斷。

    新血加入 勇敢跨步

    今年車隊中有25位新成員,其中包括父女檔—56歲的曾正公與26歲的曾欣培。兩人皆為跆拳道選手出身,父親服務於宜蘭警界,女兒則是戶外運動領隊。欣培坦言:「我自己曾騎機車環台2次,這次因爸爸邀約,想嘗試騎單車,也想藉由環台能更多學習與人相處,走進偏鄉更多認識台灣。騎車我不怕,不過募款對我來說,可是一大挑戰。」

    已連續7度參加的侯勝宗,是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也是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他分享:「募款的真諦不在金額,而在於傳遞助人的心意,讓更多人看見行動的價值。」首次參加的杜冠儒則在活動中感動落淚:「我第一次學習完全信任團隊,才發現原來自己也能放心依靠他人。」

    堅持不懈 愛的見證

    15年來從未缺席的龍天池,從事冷凍空調業。他回顧:「年年參與,不只是對團隊的信任,更是因為看見許多急難家庭重新站起,還有偏鄉陪讀班孩子長大後回去服務。這讓我確信,我們的付出是極具價值的。」

    而連續10年參加的邱大信,是蘆洲1919實體食物銀行的主任,雖曾因鼻咽癌導致語言能力受損,但仍堅毅分享:「我每年都會自製募款小卡片,隨身發送。4年前,我在花蓮部落騎乘時因失溫幾乎撐不住,是隊友環抱取暖救了我。當下我就告訴自己,只要神還存留我的性命,我就要繼續騎下去,繼續努力募款。」他笑著補充:「感謝神,因為騎車,現在我的身體更健康,也更有信心了。」

    回到初心 勇敢前行

    救世傳播協會會長特助、團建規劃與主持人楊惠萍說:「一開始規劃團建時,我就浸潤在那些急難故事裡,也因此回到當初募款的初心,和大家一起啟動這份愛的行動。我也更明白,募款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讓更多人認識急難救助的意義。」

    整日的團建中,無論是資深或新進勇士,都敞開心胸,分享生命故事與訓練心得,建立夥伴情誼。結束前,1919車隊創隊隊長夏忠堅牧師勉勵大家:「讓我們以耶穌的使命為核心,共同幫助偏鄉家庭,讓台灣成為真正的寶島。」而救助協會秘書長鄭夙珺則補充:「騎車環台不容易,募款要達標更是挑戰。但我們依然勇敢前行,因為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明白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最後,活動在勇士彼此的祝福聲中畫下句點:「一起用愛環台」、「為愛出發」、「期待完成目標」、「募款,更是募心」…。這場團建不僅加深勇士的情誼,也再次點燃了大家為急難家庭努力的決心。

    支持環台募款勇士
    https://1919.org.tw/around/2025/hero.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優質蛋白質守護孩子的成長

  • 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
  • 編輯室
    上一篇
    下一篇

    為了讓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也能擁有優質蛋白質的營養,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USAPEEC)連續第二年發起「美國雞肉公益胖卡行動」,邀請消費者一起參與,把關愛化為實際行動。今年活動總共捐贈了1,700份美國雞肉給桃園與台東地區 350名1919陪讀班學童,為他們的暑假餐桌添上一份營養與溫暖。

    守護孩子的營養與健康

    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香港與台灣總監江嘉詠女士(Karen Kong)表示:「我們在台灣推廣美國雞肉超過20年,除了希望消費者能品嚐美味與高品質的雞肉,更盼望透過這份優質蛋白質,守護弱勢孩子的營養,讓他們健康成長。」

    她特別強調,美國雞肉完全符合美國食品安全檢查署(FSIS)的高規格安全標準。不施打賀爾蒙、不添加人工物質,並經過多重品質把關。讓孩子們吃得安心,也吃得開心。

    美味、趣味與公益同行

    延續去年的成功經驗,今年「美國雞肉公益胖卡」再次出擊,特別選在松山文創園區與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與消費者的公益互動。現場不僅提供免費的紐奧良風味美國雞肉小點,還設計寓教於樂的遊戲與抽獎活動,成功吸引超過1,700位民眾參與。

    其中,最受歡迎的「民眾填問卷、協會捐雞肉」活動,更讓參與者感受到公益的力量:只要填寫一份問卷,協會就捐出一份美國雞肉給陪讀班學童。這種結合美味、趣味與公益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大眾對美國雞肉安全與品質的認識,也讓互動化為孩子們暑期餐桌上的營養。

    江嘉詠女士表示,深耕台灣超過20年的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未來將持續透過「教育推廣、公益參與、美味體驗」三大面向,讓更多人能認識,並享用汁鮮肉嫩、安全優質的美國雞肉。更重要的是,把這份對陪讀班孩子的關懷長久傳遞下去,提供更溫柔的守護,及更多營養的祝福。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讓機器人教育在地扎根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台南8月的午后,陽光炙熱,教室裡卻傳來一陣又一陣的歡呼聲。在一張張專注的臉龐前,一個剛完成的樂高機器人緩緩啟動,孩子們忍不住拍手叫好。那一刻,他們的眼睛比窗外的太陽更耀眼。

    探索機器人的奇妙國度

    8月5日至6日,RoboYouth Taiwan 青年教師團隊來到台南,帶領3間1919陪讀班的74位孩子,展開兩天的機器人體驗課程。活動由創辦人徐于心(Sophie Hsu)發起,她同時也是2023年「1919單車環台」的募款勇士。

    繼2024年暑假,帶領14位台北美國學校社團同學,將國際知名的 FIRST LEGO League(FLL)課程,帶到台東自由成功、靈光堂、魯拉克斯等陪讀班,及東河、桃源兩所國小後,2025年6月,于心又在台東純福音1919服務中心舉辦「SPIKE Prime師資培訓營」,培訓了30位陪讀班老師與志工。而這次,她則號召了學校6位高中同學與南科實中FRC機器人隊8位志工,一同陪伴陪讀班孩子們探索科技世界,踏進機器人的奇妙國度。

    點燃STEM的小小火花

    從起初的陌生與緊張,到後來的投入與專注,孩子們在課程中勇敢嘗試。有人反覆測試馬達的運作,有人耐心調整程式指令。只要機器人順利完成任務,全場就立刻響起熱烈掌聲,滿滿成就感寫在臉上。

    這不只是一場短暫的活動,而是一個開啟夢想的契機。于心說:「RoboYouth Taiwan 期盼透過長期陪伴,能讓陪讀班的孩子持續接觸程式設計與科技創作,縮短資源落差帶來的數位鴻溝,並發掘他們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亮點。」

    由高中生帶動的教育串連

    明年秋年即將赴海外就讀的于心,特別看重計畫的永續發展。她相信,這場由高中生帶動的教育行動,不該只停留在一時的體驗,而是要長久發展,成為推動社區改變的力量。

    自2024年暑假在台東舉辦第一場 RoboYouth活動以來,于心看見的不只是「擴散」,更是一種「串連」─串連不同學校、不同背景的學生,讓他們透過專案式學習與團隊合作,發現自己不只是學習者,也能成為影響他人的創新者。

    「這不只是一堂體驗課。」于心堅定地說,「未來 RoboYouth 將持續推動長期陪伴計畫,讓這場由高中生點燃的教育行動,真正扎根社區,並持續發酵成改變的力量。」而她也特別感謝永齡教育基金會的支援,讓更多青年能把創意化作行動,把青春的火花化做光亮,照耀更多弱勢孩子的未來。

    當天課堂結束時,一位孩子輕聲說:「我以後也想造一個會動的機器人。」這樣的夢想,或許還小,但當它被點燃,就像一顆種子落在地上,只要有人澆灌與陪伴,終有一天會長成枝繁葉茂的樹,為更多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我想支持1919陪讀計畫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5年10月號
    本期目錄
    ×
    2025年10月號

    封面故事


    我在這裡
    下了一場幸福的雪
    為孤寂點一盞燈

    理事長的話


    我在這裡

    特別企劃


    超高齡社會下 銀髮就業陷困境

    1919食物銀行


    我們仨

    1919陪讀計畫


    ARISE! 興起發光

    1919旺得福


    愛與尊榮的力量

    美麗人生


    用單車寫下生命的祝福

    愛心花園


    點亮未來小小工程師

    THE UPDATE


    整裝待發 攜手前行
    優質蛋白質守護孩子的成長
    讓機器人教育在地扎根

    1919災難救助


    愛在廢墟中重建
    Previous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