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3 月 28 日,緬甸中部發生規模 8.2 強震,釀成百年罕見的嚴重災情。災後數小時內,基督教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即聯合當地夥伴進行緊急救援,將原黑水虻養殖場改建為臨時安置中心,迅速收容災民,之後並展開兩階段救援計畫:
1. 救災期(3/29–4/30):提供臨時安置、熱食,及慰問金。
2. 重建期(5/1–12/31):投入災區重建與長期陪伴。
目前救援行動已進入重建期,持續在瓦城與彬文那市協助修繕與重建家園。建材由各界愛心捐款購置,並透過「以工代賑」支付工資,讓災民一邊重建、一邊維持生計。雖然隨著雨季來臨,工程困難度增加,但也更凸顯行動的急迫性。
分層修復 因應不同需求
自震災發生至今,救助協會緬甸辦事處主任陳逸群一直連結當地教會進行各項救助服務。例如:與「彬文那聖恩堂」合作,在內比都發放災民物資;與「仰光衛理公會國語禮拜堂」合作,在瓦城進行房屋修繕。
其中,在房屋修復方面,依受損情況,分為三個層次:
• 整修(2 戶):修復水源、圍牆等基礎設施。
• 整建(5 戶):拉直傾斜木屋、墊高基座,恢復居住功能。
• 重建(6 戶):全屋倒塌者,從基礎重新興建。
目前已有13 戶家庭展開工程,數量仍在持續增加中。由於每戶情況不同,施工與物資分配必須細緻調整,目前已有4 間重建案結案。陳逸群指出:「有時一整排房子外觀看似完好,其中內部卻已完完全不能居住,若不深入探訪,根本無從發現。」因此,協會必須仰賴在地教會挨家挨戶走訪,確保每個災戶不被遺漏。
心靈重建 陪伴比磚瓦更重要
除了物質修復,更嚴峻的挑戰是心靈創傷。許多原本該陪伴災民的教會牧者,自己也是受災戶,甚至家人也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影響生活、學習與人際。陳逸群分享:「我陪伴牧者,也陪伴牧者的孩子,幫助他們學習對話與修補關係。有時甚至要在他們之間傳話,成為溝通的橋樑。」
「因此,現在我們的重建項目,也包括與教會合作,每月舉辦青少年聚會。透過詩歌與分享,幫助孩子釋放壓力、重拾笑容。」陳逸群感慨地說:「當看到他們眼神裡重新浮現光彩,就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要在仍內戰中的緬甸進行救援,的確比大部分國家都難。面臨的挑戰包括:物資進口受阻、報關昂貴、政局不穩等。然而,無論是修繕房屋、心靈陪伴,或是在酷熱雨季送水送食,救助協會仍將持續與在地教會同心同行,繼續陪伴災民。這場地震雖然帶來破壞,但愛能帶來重建。當彼此牽起手,黑暗終將退去,黎明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