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我們
    機構簡介
    年度報告
    年度計畫
    服務據點
    聯絡我們
    人力招募
  • 我們的服務
    1919食物銀行
    1919陪讀計畫
    1919急難家庭
    1919重災救助
    1919旺得福計畫
  • 財務徵信
    捐款徵信
    財務報告
    捐款紀錄查詢
  • 即時消息
    最新消息
    救助月刊
    活動專區
  • 會員專區
  • English
參與捐款

牛奶與蝗蟲

  • 洪孟承
  • 夏忠堅
    上一篇
    下一篇

    吉貝是澎湖最北邊的島嶼,七美是是澎湖最南邊的島嶼;我出生在七美,但比較多的童年記憶是在望安島花宅村。望安離南邊的七美18.3 公里;離北邊的馬公25 公里。而兩邊,當然都隔著波濤洶湧的海峽 !

    從花宅村到望安國小,距離1.5 公里,對國小一年級的我,也夠遠了。每天上課除了小書包外,還要帶一把小鋤頭與一個小杯子。上午上課,下午每班都要在學校附近挖小防空洞。挖完防空洞,回到教室,把小杯子放在課桌上,校工會提著一個大茶壺,幫每個學童倒滿一杯牛奶。校工煮的牛奶都有焦味,那股焦牛奶的味道,對如今已70 多歲的我而言,還是比任何品牌的牛奶都香。

    冬天,海島的東北季風每天都是8 級。當時塑膠產品在台灣剛剛發展,澎湖離島還沒有人用塑膠袋,可是卻有廠商特地為海島學童設計塑膠面具掛在臉上,以免細沙被8 級風颳起,孩子被一路打耳光上學。想想當年冬天上學實在辛苦,但可以在學校喝到一杯焦味牛奶,卻是辛苦上學的最大動機。

    夏天,上學有趣多了!上下學時,我們都故意不走白珊瑚碎石子舖的馬路,因為打光腳走碎石路太痛苦了(那時窮到沒鞋穿)!我們會選擇走路邊的農田回家。收成過的蕃薯田,總會有幼苗冒出來,用小鋤頭一挖,就可以挖到幾粒被遺漏的蕃薯,生吃蕃薯可比熟的還甜。如果是花生田,也總可以撿到幾顆!

    秋天,我會背上一個大簍子,我爸爸拿著一把大網子,一起去草地捕捉大蝗蟲。回家後,我要負責「分解」蝗蟲,只剩下頭部、胸部、大腿。炒熟的蝗蟲,自有一股怪異的清香。我問我爸爸:「為什麼要吃蝗蟲?」爸爸說:「聖經裏的施洗約翰也吃蝗蟲呀!」

    其實,我想問的是:「整個村子沒有任何人家捉蝗蟲、吃蝗蟲,為什麼我們家要吃蝗蟲?」爸爸沒有誠實告訴我,其實是我們家太窮了!我也沒有誠實告訴我爸爸,我一直把哪股羞恥埋在心裡。

    如果,那個時候有「1919 食物銀行」該多好!幸好,現在有「1919 食物銀行」,連澎湖離島最北邊的吉貝,也有「吉貝1919 服務中心」可以用食物銀行的資源,幫助那些有需要的家庭。

    1919 食物銀行從2011 年1 月開始發放食物包,到今年3 月,累計已透過845 個1919 服務中心,服務64,220 戶次, 送出280,986 包食物包。自2017年起陸續建立的14 家實體食物銀行,服務了27,325戶次。而去年一整年的生鮮惜食分送,則送出了362公噸。

    「偏鄉離島若比鄰,集食送暖零食差!」請跟1919 食物銀行一起來傳遞溫飽的幸福!

    偏鄉離島若比鄰,集食送暖零食差!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沒有人是一座 孤島

  • 洪孟承
  • 編輯室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山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英國詩人 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島孤人不孤

  • 洪孟承、鬥士陳工作室
  • 施祥德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然而在孤島上的人,又是怎樣的心情?

    除了強風巨浪 就只剩下孤寂

    澎湖白沙鄉吉貝嶼,面積只有3.1 平方公里,距澎湖本島約20 分鐘船程,外形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枚螺貝。

    一個島,兩種不同季節,呈現兩種極端截然不同的景象。夏天的吉貝,陽光、沙灘、天人菊,還有滿滿熱愛水上活動的遊客,是全台最佳的避暑勝地。然而一入秋冬,甚至隔年春天,東北季風強襲,一種人去樓空的虛無,就如迷霧般壟罩全島。除了強風巨浪,整個吉貝就只剩下「孤寂」。

    「在吉貝的人需要兩項技能,一個是旺季的,一個是淡季的,這樣經濟才有辦法過得去。」嫁到島上19 年的花姐(化名),一語道破島上1,500 名村民千百年來的宿命。

    這裡不屬於我 我不想待在這

    「我是台東人,來這裡19 年了。」卑南族的花姐,從開始工作就背井離鄉。後來在澎湖認識先生,隨他到吉貝,從此落地生根。為了維持家中經濟,先生在台灣本島做裝潢,留下花姐獨立照顧3 個孩子。老大已高中畢業,最小的還在讀國小。

    「剛來時我真的不能適應,我是部落的孩子,而這裡,不管是氣候或人文,都跟家鄉不一樣,包括語言,這裡都講台語。有時跟人家講話,還不太能溝通。」那時花姐除了對環境不適應,也承受著許多異樣的眼光。

    「有時真的會覺得,這裡不是屬於我的地方,很不想待在這裡。」因為不適應,花姐常跟先生起衝突,但吵歸吵,還是沒結果。為了孩子,花姐依然留在島上,而內心也愈發孤寂。

    我找不到歸屬 也放不下孤寂

    從小在教會長大的花姐,跟澎湖吉貝1919 服務中心(吉貝浸信會)的穆玲玲牧師一樣,都是從台灣來的「外籍」配偶,也一樣待了19 年。

    「牧師真的教會了我很多事情,以前我常因別人一兩句話就受傷,但牧師讓我明白,這只是他們溝通的一種方式,不用往心裡去。」玲玲牧師在花姐最孤單時,陪她慢慢適應吉貝的環境。於是花姐不僅來主日聚會,也參加小組,認識了島上許多外籍配偶,而她們也全跟花姐有類似的遭遇。

    玲玲牧師跟花姐一樣,早期也感受到在地人對外來住民的不友善。「許多新住民即使嫁來很久了,家人還是叫她們『大陸的』、『越南的』、『印尼的』,不太受尊重。她們找不到歸屬,也放不下孤寂。」玲玲牧師說。

    我想我能做的 就只剩禱告了

    但正當花姐因著牧師的幫助,逐漸適應島上生活時,先生卻遭逢意外,讓花姐差點撐不下去。「其實一開始,花姐的家庭狀況是穩定的,但她先生車禍後,整個家的經濟就陷入絕境。當時先生頸椎受傷,不能工作,她要在醫院照顧他,家裡還有3 個小孩,還有龐大的醫療費和就醫交通費,差點就把她壓垮了。」

    對經濟不穩定的吉貝人來說,除了醫療資源匱乏,若有重大傷病,還要負擔長期去本島的交通費用,這無疑是一大負擔。「我老公是在小年夜發生車禍的,當時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很孤單,因為孩子在家,只有我跟老公在醫院裡。老公不能工作,我還有3 個孩子要養,怎麼辦?我想我能做的,就只剩禱告了。」

    玲玲牧師說:「當時她們家根本沒收入,我跟花姐說要幫她申請1919 食物包時,起初她還不願意,因為她不習慣成為一個受助者,但卻真的有極大需要。還好在我半推半勉強下,終於說服了她。」

    應牧師的請求 哭著接受幫助

    「真的,當時我真的是應牧師的『請求』,最後才哭著接受1919 幫助的。因為我最小的孩子還很小,所以當時奶粉對我的幫助好大呀!」玲玲牧師帶來的溫暖與食物包,為花姐減輕了不少負擔。

    「其實我先生剛開始也很擔心會被人說閒話,我就鼓勵他,不要管別人說什麼,我會常陪他到沙灘運動復健,他只要趕快好起來就好了。」跨過了初期辛苦的復健與治療後,花姐變得堅強起來了。後來當花姐與先生回到吉貝時,她已不再害怕異樣的眼光,甚至還轉過來鼓勵先生,因為現在的她知道自己已不再孤單。

    「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人,總覺得凡事只能靠自己。一直到認識牧師後才知道,原來外面的人也能幫助我,讓我不管是生活、情緒,甚至是想法上,都可以變得比較完整。」堅強的花姐眼角閃著淚光,訴說玲玲牧師對她生命的影響。

    認真盡其所能 做到好做到滿

    現在,花姐除了處理家務,就是在教會協助陪讀班,並負責清潔的工作。「我覺得花姐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她不會把被幫助視為理所當然,是教會非常好的助手。當你請她做事時,她不只會做到你要求的,更會盡其所能地做到好、做到滿。」

    另外,每兩個月,花姐也會跟牧師一起去送1919 食物包,關懷有需要的家庭。「我覺得我心裡面是有愛的,但要人家感受到很難,所以在這點上我還要加油。」花姐謙虛地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管吉貝島上,還有多少人像從前的花姐,只要有人願意陪伴,付出關懷,就沒有人永遠是孤島!

    島孤人不孤 紀錄片故事
    https://www.1919.org.tw/foodbank/2023/

    拍攝後記

    「島孤人不孤」的作者施祥德,是長期為救助協會拍攝紀錄片的鬥士陳創意工作室負責人。去年10 月,阿德曾到吉貝拍攝1919 愛走動微電影《飄洋過海來愛你》。今年2 月底,他又再次到吉貝,拍攝穆玲玲牧師透過1919 食物銀行幫助花姐的故事,以及吉貝陪讀班的紀錄片。

    記得去年10 月阿德第一次從吉貝回來時,曾對同工說,教會的馬桶座墊破裂已久,雖然堪用,卻為了省錢沒有更換。他看了很不捨,於是立即去買了個新的送給教會,可見教會平時謹慎樽節支出。

    然而,3 月7 日,當救助協會全體同工在宜蘭參加年度退修會時,南區辦事處社工郁茹突然接到玲玲牧師的line。表達要將最近收到的奉獻捐出9/10 給救助協會。郁茹深受感動,立即與同工們分享。而秘書長也隨即致電玲玲牧師,徵得其同意後,把奉獻專款專用,認領南區偏鄉的一個陪讀班。希望陪讀班認領陪讀班,讓愛循環,永不止息!

    親愛的郁茹平安:
    有件事和妳分享,也請幫忙代轉給相關同工。今天我們劃撥了234,000 元到救助協會的劃撥帳戶。這是因1919 愛走動《乘風破浪來愛你》影片,匯入我們教會奉獻中的十分之九,奉獻者都是我們原不認識,卻因為影片而關心了吉貝。
    但我們都覺得這應該是關懷1919 急難救助與1919 整體工作的奉獻,不應該單屬於吉貝。所以我們留下了十分之一,紀念這些人付出的愛心,十分之九匯入救助協會。謝謝您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願上帝賜福給您們,堅立您們手中所做的工。
    吉貝浸信會 穆玲玲

    食物銀行捐款專線 02-86609995#113
    物資捐贈專線 02-86609995#147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我的磐石 我的避難所

  • 簡伯駿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尖石鄉位於新竹縣東南方,主要居民為泰雅族與客家人。因境內多為陡峭山岳,每逢豪雨來襲,許多部落就面臨土石流的衝擊,故鄉公所會安排地基穩固的地方做緊急避難所。而位於尖石鄉的梅花1919服務中心(梅花長老教會),就是梅花村的指定避難所。

    教會牧師莉慕苡•哈用說:「我們教會是泰雅爾中會第一間教會,教會設立至今已77 年。經專業人士探勘後,發現教會建立在一座穩固的磐石上,根基非常穩固。從教會往上或向下,都不如這裡安穩。所以只要有颱風豪大雨,鄉公所會就會請村民來此避難,以免受到土石流的侵害。」

    1 人獨力照顧1 子5 孫

    除了是村裡的指定避難所,教會也承接原民會文建站的計劃,推展部落長者日間關懷,提供體能、手工藝、音樂等活動,讓長者們能彼此聯絡感情。阿春姨(化名)就是在文健站教導傳統編織的老師,但去年初脊椎開刀後,行動不便,至今仍休養在家。

    阿春姨的家在村內派出所旁的坡地上,牧師指著上方的藍色鐵皮屋說:「那是她們家的上棟,比較不潮濕。阿春姨有氣喘,住在下棟容易發作,所以後來孩子又幫她蓋了上棟。」

    阿春姨家門口的沙發老是躺著3、4 隻小貓,沙發被貓爪抓得傷痕累累,只見她不以為意地笑說:「牠們可重要了,這裡的老鼠、蛇啊,都要靠牠們才能消滅。」

    阿春姨的先生於4 年前過世,兩人育有3 男1 女。長男因車禍腦受損,無法像正常人工作,只能長期待在家裡。次男在新竹擔任工廠保全,離了兩次婚,第一段婚姻的兩個女兒留給阿春姨照顧。么兒以打零工為業,3 個幼幼班的孩子也留給阿春姨。唯一的女兒已嫁到外地多年,對媽媽的照顧心有餘而力不足。

    每月收入就1 萬出頭

    自先生過世後,阿春姨就陷入低潮,老是躲在家裡,也不去教會了。看到阿春姨頹喪的樣子,牧師於是邀請她擔任泰雅族傳統編織的老師,希望透過賦予價值感,幫她脫離低潮。現在教會隨處可見的美麗編織盆栽,就是她的作品。

    此外,阿春姨也會製作版畫。她家客廳中有幅畫,上面刻著傳統泰雅族房屋、一個背著孩子的織布婦女、一個扛著鋤頭的勇士,身邊還跟著一條獵狗。景物栩栩如生,就有如阿春姨的生活寫照。

    除了幫助阿春姨脫離低潮,牧師也替她申請了1919 食物包,以減輕她的經濟壓力。牧師說:「阿春姨現在行動不便,很難做什麼粗重工作,全家收入就靠低收入補助、孩子的就學補助,及兒子的身障津貼。每個月1 萬出頭,要養5 個小孩、2 個大人,真的不容易。」

    阿春姨說:「感謝1919 食物銀行,裡面的肥皂粉、沐浴乳與洗髮精,還有沙拉油、米、麵條,都很符合我們一家的需要」

    幫孩子增進自信發揮恩賜

    次男所生的大孫女小玲(化名),患有侏儒症,即便打了生長激素也沒什麼改善。如今已是大學生的她,身高比牧師矮了整整一個頭。「她的歌聲很好聽哦,雖然已經考取電腦、會計證照,但她的夢想是當歌手。」牧師表示,梅花村出過一位知名歌手曾宇辰,曾因演唱2017 世大運主題曲一夕成名,所以給了小玲不小的憧憬。

    小玲暑假都會回教會服務,除了處理教會行政事務外,也負責教會與政府的合作案,進行一些當地農產品的田野調查,是教會的好幫手。牧師表示:「我們讓她從小就上台,在教會帶領詩歌與敬拜,培養她的自信與台風。可能因為這樣,她很想當歌手。」

    小玲的妹妹小婷(化名),目前就讀國中。她面容姣好,亭亭玉立,但卻很沉默。「她比較沒有安全感,透過我們的陪伴,發現她有舞蹈的天份。同工們也希望透過這部分,慢慢增加她的自信,未來能跟姊姊一樣,發揮自己的恩賜。」

    既是避難所也是庇護所

    去年初,阿春姨脊椎開刀,醫療費總共要11 萬。她說:「本來是12 萬,醫院社工協助減免1 萬,剩下的就慢慢分期償還。醫院在經營面也有壓力,為了保證能收回醫療費,我也簽了本票。但如果沒有按時還款,可能會上法院。」家裡本來就沒有存款,如何按時支付?因此教會於6 月替她申請了1919 急難救助金,讓她先應急。

    牧師說,阿春姨因脊椎開刀,要穿6 個月的鐵衣,現在不能彎腰、久坐,甚至躺久了都不舒服。「她脊椎需要開刀,是因為以前髖關節手術失敗,間接影響了脊椎。加上她原本就有糖尿病與氣喘,多重疾病加上長期待在家裡,我很怕她又陷入低潮中。」牧師說。

    不僅是阿春姨開刀,去年暑假小婷右手也開了刀,若不治療會影響未來的成長。而這次手術得自費3 萬元,對阿春姨一家的經濟無疑雪上加霜。因此,目前除了食物銀行的物資,教會也請志工送餐到家裡,以減輕阿春姨的壓力。

    好消息是,小玲與小婷的爸爸,最近比較常回家看阿春姨,對牧師的態度也從以前的冷漠,慢慢變得親切。「可能他看到我們認真陪伴阿春姨,也感受到小玲與小婷的轉變,對我們的付出予以肯定吧。」

    看來,教會不僅是風災來臨時的避難所,也是居民發生急難的庇護所。有了梅花1919 服務中心這樣的堅固磐石,當急難家庭遭遇突如其來的土石流時,才能有磐石般的避難所。

    食物銀行捐款專線 02-86609995#113
    物資捐贈專線 02-86609995#147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自主學習 從興趣開始

  • 簡選
  • 簡選
    上一篇
    下一篇

    這學期的才藝課程想學什麼呀?」「手帳!」「影片製作!」北昌1919 陪讀班(美崙浸信會北昌福音中心)的老師正與孩子們熱烈討論新學期的課程。

    「讓孩子自己決定想學什麼,是目前教育的主流,所以我們也導入這種模式。我們會先讓他們們討論主題,然後投票,再按得票高低依序執行,每個月更換不同的主題。」陪讀班主任張詠蓉師母說。

    既然要做 就要全力以赴

    「女生們比較喜歡手作課程,剛好投票那天,有3、4 個男生請假沒來,所以『手帳』就當選了。下個月我們會學習影片製作,這主題男生就比較感興趣了。」師母說。

    小小的一本手帳本,裡面內容包羅萬象。主人可以把日記、祝福的話寫在上面,也可以貼上貼紙或有意義的紙卡,甚至可以是繪本或記帳簿,是一種獨特性極高的手作品。本來孩子們決定方向後,打算自由發揮,沒什麼規劃,但師母與老師要求孩子們必須研究手帳內容,並拍攝成4 堂課在網路上發表,好讓初學者也可以快速上手。

    師母表示:「既然要做,就要全力以赴。我們會請他們先找資料,然後上台發表這個月的設計方向,再把自己當成老師,拍片幫初學者認識什麼是手帳,這也是訓練表達能力的一種方式。」

    1 對1 陪伴 師資人力要求高

    目前北昌陪讀班服務20 名國小生,都是來自附近的北昌國小。「這幾年國小也都開了課後輔導班,所以我們招生的難度變高了。目前的孩子大都靠家長口耳相傳介紹而來,每學期也會有學校處理不了、私立安親班不收的學生被送來。我們班上就有2 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兒,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特別需要1 對1 陪伴,因此師資人力的需求很高!」師母說。

    在陪讀班,老師藉由鼓勵與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接納,因此許多孩子的生命被改變,就像被醫院診斷為自閉症的豪豪(化名)。「他才來3週就進步神速,學校老師與媽媽看了都直呼不可思議。」豪豪生於單親家庭,由媽媽獨力照顧,從3歲一直到來陪讀班,他只吃一樣食物― 7-11 的咖哩飯!

    「這造成媽媽很大的壓力,因為學校的食物他不吃,只好每天中午帶他回家,或來陪讀班吃。學校老師對他這種情形,也無能為力。」但來陪讀班後,豪豪只要完成當天作業,就可以自己玩,或找同學玩,這樣彈性的課程設計,減輕他不少壓力。加上老師與同學都對他很好,讓他感覺被接納,也很有安全感。

    結果來陪讀班不到1 個月後,豪豪的食物清單就增加了紅茶、炒麵,及小饅頭。「融入團體後,他也想跟同學一樣,於是就開始模仿同學吃飯。我還記得當他媽媽看到他開始吃小饅頭時,那動容的神情,我至今都忘不了。」

    找出興趣 提升自主學習

    平常師母與老師們都會拍拍孩子的肩膀、背部、摸頭,表達對他們的愛。「有愛,才能建立有信任的關係。除了表達愛,我們也隨時給予肯定,只要他們某方面有進步,就立刻鼓勵。但我們不是一昧地溺愛,碰到他們有問題,老師們也會立刻予以糾正。」

    另一名也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小彥(化名),在陪讀班小姊姊小蘋(化名)照顧下,成績也突飛猛進。以前總是不及格,後來平均都有90分以上。

    唸小三的小蘋在家是老么,上有姊姊與哥哥。姊姊已國一,國小畢業前都在陪讀班;哥哥目前小四,也在陪讀班。姊弟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媽媽則是房務人員,因工作繁忙,無法好好照顧孩子,也很少鼓勵他們。「小蘋剛來時,專注力不足,常常放空。有時陪讀班要放學了,她的功課都還沒寫。」

    但老師發現,小蘋會主動關心小彥,還會陪他玩,也常常看到兩人手牽手的畫面。「我們讚美她是個好姊姊,以後如果功課寫完就能先去陪小彥。現在小蘋已經能自主完成功課,也不用老師一直盯了。」

    師母表示,為適應108 課綱的需要,陪讀班也會持續引導孩子找出自己的長處與興趣,讓他們有動力自主學習。「這一段過程不容易,幸好有母會美崙1919 服務中心(美崙浸信會)的協助,提供過去經驗讓我們參考,我們才能一直走下來。」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一步一步 慢慢來

  • 簡伯駿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65歲的阿豐(化名)在家也戴著墨鏡,總是拿著2 根拐杖。原來兩年前他連續兩次中風,以致行動不便。問他為什麼不用四腳助行器比較平穩?「我的房子老舊,房門比較小,助行器會卡到,所以乾脆左右開弓,兩手用不同的拐杖。」阿豐說。只見他走起來一拐一扭的,還不住顫抖,讓人不禁捏把冷汗。

    至於他戴墨鏡的原因,則是最近剛動白內障手術,眼睛畏光,必須戴墨鏡才比較舒服。「4 年前我左眼白內障開刀,效果不好,失明了。最近這次開右眼,手術順利。不過醫藥費要自付4 萬多元,只能先跟人借。」

    投資負債 借錢掛號

    阿豐與前妻育有3 子,離婚後與現任太太阿玉(化名)也育有1 子。他原本是水泥師傅,工作穩定,生活規律,雖然行動不便,但家裡整理得乾乾淨淨。「這房子是租的,以前我工作時存了些錢,還有車,沒想到相信一位尼姑要買地蓋廟,於是把積蓄200 萬全捐出去,結果是一場騙局。我中風2次後不但沒有收入,還花光僅有積蓄,後來生活費都只能靠老人年金,連醫院掛號費都得跟人借。」

    血汗錢成泡影,加上中風無法工作,全家失去經濟來源,陷入困境。還好求助新北市社會局後,被轉介到救助協會,再轉到他家附近的新莊幸福1919 服務中心(新莊幸福長老教會),由教會志工陳欽明執事負責關懷。

    「我記得3 年前,第一次打電話給阿豐時,他說他在雲林『𨑨迌(閩南語遊玩之意)』。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很奇怪,不是經濟陷入困境嗎?怎麼還有心情遊玩?」欽明說。

    雖然如此,欽明還是跟他約了下週日見面。「一見到他們,我嚇了一跳,2 人面容愁苦,如喪考妣。一問之下,才知道阿豐要回去賣掉雲林的田產變現,但從他們的表情可知並不順利。」原來阿豐在雲林有田地、祖厝,導致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失敗。

    於是,欽明立刻替他們申請了2 萬2 千元的1919 急難救助金,之後又替他們申請了1919 食物包,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心臟沒病 心理有病

    阿豐因中風需要復健,但2 人租的老公寓在4樓,沒有電梯,下樓成了一大問題。「他太太只有35 公斤,根本扶不動他。只要一個不穩,可能就會把她壓傷。」欽明說。還好後來申請到居服員服務,可以扶著阿豐,讓他慢慢一步步倒退下樓梯。

    現在每週日,欽明都會邀阿豐夫婦到教會。「他們家距離教會只10 分鐘路程,但阿豐光是下樓就得花不少時間。到了一樓,再由阿玉推他慢慢來,單趟至少得花半小時以上。」

    教會中午有愛宴,常會多煮一些,讓他們帶回去。同時欽明也替他們申請送餐服務,有專人送便當到他們家裡。「我問過阿玉,為什麼這麼瘦?她說有心血管疾病,但她的醫生又告訴我,她沒有慢性病,因此我推測她可能有心理問題,需要幫助。」

    要活要動 繞圈也好

    隨著來教會次數多了,阿豐夫婦倆也感受到大家的關懷,心情與身體都獲得改善。「有一次我開車,看到他們兩人走在路上。不同以往的是,阿玉居然坐在輪椅上,由阿豐推著走,當時我還以為自己看錯了!」原來阿豐出門時,會用輪椅當助行器走,後來身體越來越好,他就讓阿玉坐在輪椅上,這樣可增加阻力,鍛鍊腿力。

    但就在兩人的狀況越來越好時,去年的疫情卻把所有的步調打亂了。教會有一項「幸福一日遊」的活動,由志工帶長者到戶外遊玩,欽明也不忘提醒阿豐夫婦倆這個好機會。「上次要帶他們去六福村,但兩人無論如何都不肯,說沒打疫苗怕染疫。我說有認識的醫生,可以讓他們在出遊前完成疫苗注射,但他們還是不肯!」

    「他們怕染疫,整天躲在家裡,結果精神與身體的狀況愈來愈差。我告訴阿豐,雖然待在家,但要活就要動,即使在客廳繞圈也好。保持身心健康,對他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欽明柔和地說。

    最近疫情舒緩許多,阿豐又可以正常去教會了。雖然每次上下樓梯都滿身是汗,但只要體力還撐得住,阿豐還是很樂意去。相信他們一步一步慢慢來,未來會越來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1 對1 陪伴克服開學恐懼症

  • 1919陪讀班
  • 林俊翰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長假過後,一般孩子面對開學,多少會有些負面情緒。而對校園有適應困難的弱勢生而言,這種狀況可能更加嚴重,甚至憂慮、抗拒、哭鬧,讓家長們不知所措。

    根據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 陪讀計畫-110學年度下學期成果報告》顯示,2021 年在所資助的2259 位受助弱勢兒少中,有343 位( 佔15%) 在身心或學習上有特殊狀況。其中以「學習障礙」(28%)與「注意力缺乏症」(23%) 最多。需要陪讀班老師針對孩子的特殊狀況,設計彈性課程,提供1 對1教學,以改善其校園適應問題。

    1 對1 陪伴 更多肯定與鼓勵

    花蓮北昌1919 陪讀班(美崙浸信會北昌福音中心)的小傑( 化名),今年國小二年級,被診斷患有重度自閉症。因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平日就由外婆照顧。小傑的眼神難以專注,言語表達簡短,不知如何跟同學與老師溝通。因常被同學排斥,很怕去上學。

    陪讀班的王水英老師說:「開學後,小傑的外婆很擔心,因為同學不了解自閉症,可能會欺侮他。上學期他在上體育課時,就因感覺被老師和同學誤會,不會解釋,結果大哭。」

    對常規特別堅持、抗拒改變,這些自閉症的典型特質,在小傑身上都很明顯。王水英老師說:「小傑很難接受改變,剛來陪讀班時,只願待20 分鐘。所以除了1 對1 的陪伴外,我也會更多肯定與鼓勵他。讓他有安全感,慢慢學習適應。經過1 年多的努力,現在小傑已進步到可以待1 小時了。」

    設計彈性課程 提升專注與表達力

    東港牧鄰1919 陪讀班(東港牧鄰行道會)三年級的小漢(化名),是在一年級下學期來陪讀班的。他爸爸已過世,媽媽在檳榔攤工作,每天從下午3 點做到晚上11 點,通常是小漢都睡了,媽媽才回家。

    小漢一年級時被診斷出有學習障礙與自閉症。陪讀老師李淑萍說:「以前小漢下課後,陪伴他的,不是電視,就是手機。以致專注力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常常眼神放空失神。尤其寒假期間長時間使用3C 產品,讓他更難以適應開學後的步調。」

    為了幫助小漢,淑萍老師特別安排1 對1 的教學,陪小漢反覆複習作業,同時利用桌遊訓練專注力,增進與同學的互動。在淑萍老師的長時間陪伴下,現在小漢的課業已上軌道,語言表達能力進步不少,甚至也可以跟同學講心事了。

    安排多元課程 增進成就感與自信心

    南投史努櫻1919 陪讀班(史努櫻長老教會)三年級的小建(化名),有嚴重的學習障礙,注音與加減算術都有問題。不擅溝通表達的小建,很怕跟老師說話,總是擔心會被罵,久而久之就累積許多負面情緒,讓他很怕上學。

    陪讀班的湯士旻老師表示:「我們安排了烘焙、繪畫、手做等多元學習課程,希望幫助像小建這樣的孩子。讓他們能慢慢建立自信心、專注力,及成就感。」談到小建的現況時,士旻老師表示,雖然課業進步不大,但成就感與自信心已增進不少。

    幫助身心特殊狀況的孩子,雖然不易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但1919 陪讀班老師仍持續以耐心與愛陪伴他們。像史努櫻、北昌,及東港睦鄰這樣的陪讀班,2023 年全台有231 班,共陪伴2,441名弱勢家庭兒少,包括300 多名有特助狀況的孩子。他們在陪讀班中,接受課業輔導、品格教育、與家庭關懷。救助協會呼籲社會大眾能踴躍捐款,支持1919 陪讀計畫。成為經濟弱勢學童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們能走出成長的陰霾,迎向生命的晴天!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久違了 幸福!

  • 黃莉雯
  • 黃莉雯
    上一篇
    下一篇

    亮哥
    59 歲的亮哥( 化名),年輕時混黑道,操著一口台灣國語,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臉上總是掛著大大的笑容。看似樂觀的他,讓人根本想不到他曾一度想尋死!

    「我以前到處混,從沒為家人著想過,誰知2005 年的一場車禍,改變了一切。自下半身癱瘓後,我哪裡也去不了,還成為家人的負擔,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雖然已過18 年,但亮哥還是不勝唏噓。

    比我辛苦的人太多了

    遊子在外,最掛念的就是媽媽。出了車禍後,亮哥在醫院家中往返了半年,把身上僅存的錢都花光了。「將近3 年時間,我把自己關在家裡。一想到要坐輪椅過下半生、想到人家會笑我,我根本就不想活。但一想到媽媽年紀那麼大,我實在不忍心讓她白髮人送黑髮人。」所幸母子情深的牽絆,留住了亮哥的腳步。

    透過醫院轉介,亮哥由脊髓損傷者協會持續關心。透過同路人的關懷和鼓勵,亮哥終於揮別陰霾,願意試著「走」出家門,也學著去關心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目前他擔任脊椎損傷者協會的志工,多年來已幫助不少因意外造成半身不遂而想不開的朋友,重拾生活的信心。

    亮哥說:「出去接觸後我才發現,比我辛苦的人太多了。我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去幫助人,因為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看到他們可以由苦變樂,我就很快樂,這也是我所得到的回報。」

    一張輪椅,怎能困住自由的心?曾經到處漂泊的亮哥,現在有一台專屬的敞篷機車。大家笑稱這是亮哥的「法拉利」,讓他坐在輪椅上一樣能四處馳騁,跨縣市地去關懷朋友們。

    感謝大哥大嫂的照顧

    平日住在老家,靠殘障津貼生活的亮哥,「因為媽媽生病的關係,2 年前我們找到救助協會,透過石龜溪1919 服務中心(貴格會石龜溪教會)的大哥大嫂幫忙,申請了急難救助金。雖然還沒領到最後一次,媽媽就過世了,但我還是很感謝他們一路上的關心和幫助。」還不是基督徒的亮哥,以「大哥、大嫂」稱呼服務中心的邱菊停、陳慰凡傳道夫婦,聽起來就像一家人。

    亮哥的手機桌面,全是媽媽的照片。談起媽媽,他的眼裡盡是思念,他說:「我很感謝大哥大嫂對我的關心和照顧,這一次能參加幸福巴士,接受全身上下、由裡到外的服務,我也很開心。我在想,或許這是主耶穌在鼓勵我,所以給了我這樣的一份禮物。」

    這份愛一點都不陌生

    幸福巴士於1 月3 日抵達雲林斗南長老教會,服務來自石龜溪1919 服務中心與斗南長老教會聯合邀請的年長弱勢朋友們。「哇,這裡人好多,好熱鬧!」平日喜歡熱鬧的亮哥也到現場。在接受服務的2 個半小時裡,不論是口腔健檢、服裝造型、髮型設計、祝福關懷等,亮哥都帶著笑容。他說:「雖然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見面,但這份愛好像一點也不陌生。」

    喜歡拍照的亮哥,離去前特地和隊長們一起合影,他開心地說:「在幸福巴士的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過了。謝謝你們,為我們預備了這麼豐富的禮物。媽媽過世後,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被愛了!」

    亮哥也跟大家說出他今年的心願,「我有在影片中看過101 大樓,一直很想去看看大台北,希望今年有機會達成這個願望!」心中充滿幸福感的亮哥,連說起新年新願望,眼睛都閃閃發亮!

    發哥夫婦
    發哥夫婦(化名)住在舊飯店的出租套房,兩個女兒在外讀書,平日夫妻倆就互相照顧。發哥58 歲,識字不多,10 多年前中風,造成左半邊手腳不協調,口齒表達也受影響,找工作非常不易。發嫂是印尼籍,為人活潑開朗,來台20 年,經常到教會印尼語區聚會。但2 年前她開始胃部不適,吃進去的東西難以消化,短短半年就瘦了快20 公斤。

    醫病溝通不良以為得胃癌

    「一開始我們先認識發哥,他載完太太去印尼語教會後,就會一個人來我們教會參加國語禮拜。他走路一拐一拐的,總是坐在最後面,一結束就離開,也不跟人攀談。」彰化主恩1919 服務中心( 彰化主恩靈糧堂)負責年長牧區的劉美娜牧師說。

    「有一次我就叫住他,直到去了他家,才知道他們的困難。發嫂生怪病,胃部腫大有如懷孕5 個月,一度以為是胃癌。後來志工芊筑陪著再去找醫生,才發現醫病溝通嚴重不良,正確的病名是骨髓纖維化,存活率只有3~5 年。」

    真痛到不行我就讚美上帝

    因病折磨,原本60 多公斤的發嫂,現今只剩35 公斤。而唯一不變的,是她的笑容,還有愛上帝的心。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說:「真痛到不行,我就一直讚美上帝,放詩歌來聽。我變化太大了,教會的姊妹看到我都有點害怕,會嚇到人,所以現在我也很少去了。」發嫂一直希望自己能好起來,再回到教會去。

    「家裡經濟依靠補助,每月1 萬多,再扣掉房租,太太生病,兩個女兒都還在讀書,實在不夠。為了讓他們減少生活負擔和外出採買,我們先申請了1919 食物包。很謝謝協會額外送了中華海洋生技的褐抑定與其他營養素給發嫂,她吃了後食慾變好,精神也有進步,現在已能外出走走了。」負責關心她的芊筑相當不捨,「我一想到就來看她,給她帶點營養的東西,也陪她去看醫生,為她禱告。」

    感受幸福巴士的愛與溫暖

    平日照顧發嫂辛苦,發哥甚少打理自己,因此美娜牧師一知道幸福巴士要來,就想到發哥。她說:「我們希望發哥能在幸福巴士感受到愛和溫暖,幫助他對自己和家人都能保持信心、耐心,不放棄。」

    1 月3 日下午,幸福巴士來到彰化主恩1919 服務中心,發哥還是一樣坐在後面,但這次不一樣的是,他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有志工陪他一起,關心他的感受和生活。當天經過幸福士的每一站服務,問他最喜歡哪一個服務?摸一摸自己的新髮型,發哥說:「每一個服務我都很喜歡,謝謝你們這麼關心我。」發哥話不多,但從他靦腆的笑容和微溼的眼眶,已告訴我們答案!

    2022幸福巴士 服務影片全紀錄
    https://youtu.be/NzajNoi8aIM

    捐款支持1919愛走動-幸福巴士
    https://bit.ly/3aL2AFq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麥子磨麵」碗碗都是愛

  • 張芷芸、羅業、1919陪讀班
  • 張芷芸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寒風刺骨的小島上,來一碗熱呼呼的美味拉麵,真是再溫暖不過了。「好好吃喔,我從沒吃過這麼好吃又Q 的麵!」吉貝陪讀班的孩子們驚喜地說著。

    去年底,許多偏鄉陪讀班的孩子都吃到一碗溫暖的拉麵,孩子們開心又滿足的笑容,讓「愛心拉麵送偏鄉」主辦人羅業大喊:「再辛苦也值得!」

    乘風破浪送麵到吉貝

    羅業是大台北知名連鎖麵店「麥子磨麵」的創辦人。麥子磨麵創立於2004 年,以「功夫湯頭•創意拉麵」為號召,食材新鮮現做,口味豐富多元,深受饕客喜愛。目前在台北公館、新北新店和七張共有4 間店。

    去年11 月,羅業看到《乘風破浪來愛你》微電影,又讀到1919 救助月刊中澎湖吉貝浸信會穆玲玲牧師的故事,深受感動。「我媽媽也是浸信會的牧師,年輕時我也在澎湖當過兵,所以對澎湖特別有感情。」羅業說。

    於是,二話不說,羅業馬上將店裡的拉麵冷凍宅配到吉貝陪讀班。同時也和教會弟兄姊妹和親朋好友推出「愛心拉麵送偏鄉」的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響應捐麵給陪讀班的孩子。

    每月送200 包給陪讀班

    雖然推出才短短3 個月,但他常在捐愛心拉麵的群組裡分享孩子們吃麵的喜悅與照片。「嘉義有個陪讀班,34 個小朋友聚在一起吃拉麵,那場面既壯觀又感人,下次一定要再多寄些給他們!」

    「我們最近新開發了黑豬肉醬麵,下次寄給他們換換口味!」「感謝不具名姊妹愛心奉獻1 萬元,支持6 個陪讀班120 碗拉麵。」Line群組上的溫暖交流,讓人看了心都暖了。目前愛心拉麵一個月約可寄送200 包,今年的目標是至少2,000 包!

    談到這2 年來因疫情不能內用,店差點撐不下去,羅業無奈地說:「店關了,員工就失業,不得已只能留下全職員工,現在每間店只有兩名。也因疫情,我們開始和外送平台合作,目前業績幾乎有一半都是靠外送。但外送抽成高,壓縮利潤,實在左右為難。」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疫情帶來宅經濟,冷凍宅配也成了新商機。去年10 月開始,羅業開始開發冷凍宅配市場。才初試水溫,就成為許多團購主的熱門商品。

    一碗令人感動的牛肉麵

    熱愛創新的羅業,曾開創許多事業,「麥子磨麵」是他6 個事業中的一個,其他還有手機點餐、餐廳自動化管理付款等軟體公司。早年他和太太一起到美國留學,他唸工業管理,太太唸商業管理。40 多歲時和朋友在美合夥開過3 家餐廳,但後來賠光了手上的1 千多萬。這對第一次創業的他而言,是個慘痛的教訓。

    從美國回台後,他就一直在找新創事業。20 年多前就曾以自身投資經驗,用1 年時間研發金融系統軟體,裝了6 台電腦,進行股票分析,即時自動下單。在當時AI 還沒什麼人了解的時代,可說有先見之明。

    而對於不是美食家,平時也少有下廚經驗的羅業,後來竟然選自己愛吃的牛肉麵創業,這也是一絕。他嚐試各種配方和調製後,廣邀親朋好友來品嚐。在不斷改善和品嘗各大餐館的知名牛肉麵後,終於在一致推崇下,靠拿手的牛肉麵和新研發的炸醬麵兩個品項,於18 年前開了第一家「麥子磨麵」。

    「剛開的前半年,忙亂到不行,整天都坐無虛席。當時還很傳統,一張手寫菜單就讓廚房裡外忙成一團。」羅業說。有客人曾對他說:「老闆,你竟然只靠賣兩種麵就開這餐廳,真是大膽。」但看到每天絡繹不絕的客人,就是好吃的明證。

    當時有許多從桃園等外地趕來吃的老饕,還有人趕在晚上9 點打烊前半小時,從基隆出發,打電話請他們千萬不能關門,只為吃到一碗令人感動的美味。結果瞬間爆紅,一度曾開到5 間店,還被科技公司邀到園區開設餐廳。

    將初熟麥子磨麵獻給神

    後來在不斷研發改良後,現在店裡最熱銷的是新加坡叻沙豬肉麵、蕃茄滑蛋牛肉麵,和南瓜海鮮麵。不但味道濃郁,湯頭鮮甜,食材用料更是不手軟。現在一到用餐時間,附近科技公司和慕名而來的客人馬上擠滿。即使目前偌大的店裡只有3 名員工,但每個客人都似熟客般,自動坐定後拿出手機掃瞄QR 點餐。

    「叮咚!『柯南』要一碗叻沙豬肉麵、細麵、加檸檬。」廚房裡的訂單螢幕上馬上顯示出客人想要的餐點和備註。這套設備也是羅業的軟體公司研發的,不但內建百位熟客的可愛卡通名字,還有方便的金流處理,讓他能輕鬆省下許多人力和管理。完全無紙化的餐廳管理,不論用信用卡、悠遊卡,都可輕鬆一指搞定。

    談起「麥子磨麵」店名的由來,出自聖經民數記15:20-21:「你們要用初熟的麥子磨麵,做餅當舉祭奉獻,你們舉上,好像舉禾場的舉祭一樣。你們世世代代要用初熟的麥子磨麵,當舉祭獻給耶和華。」羅業說:「我一直在想如何將初熟的麥子磨麵,當舉祭奉獻給上帝。現在能和救助協會合作,送麵給偏鄉陪讀班的弱勢家庭孩子,不就是最美的祭嗎?」

    一字排開的便當盒讓人驚嘆

    今年62 歲的羅業,十分喜愛孩子。有兩個可愛的混血兒孫子,大女兒和美國籍女婿都是宣教士,去年3 月回到台灣。女婿John 在空中英語教室服事,之前唸戲劇,唱作俱佳。現在每星期四還會上網直播20 分鐘,陪偏鄉陪讀班孩子說英文,線上講英文聖經故事,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羅業的父母為公務員,生了7 個兒子1 個女兒。媽媽下班後就到教會服事,並一邊唸神學院,退休後就全職服事當牧師。養8 個孩子已十分不易,但上帝賜她理財的恩典,還能奉獻出一間房子作教會。她的慷慨與委身也影響了孩子,後來有2 個兒子成為牧師,還有1 個是神學家。

    「我們家小時候孩子多,外公外婆也一起住。平時媽媽下班後,因要忙教會,就由爸爸掌廚。一大群孩子吃飯或洗澡,都像在打仗般。我們吃飯不用人叫,因為你晚來就被搶光。大家還在扒碗裡的飯,馬上就要瞄下一道要筴的菜。所以我習慣吃很快,到現在還常被提醒:慢慢吃,沒人跟你搶!」羅業笑著說。

    感念爸媽養育的辛勞,羅業說:「光想像每天要帶8 個孩子的便當,一字排開的便當盒就讓人驚嘆。洗澡要燒柴也很辛苦,7 個男生跑來跑去,要叫人也是件苦差事。」

    一路失去卻也一路擁有

    身為老么的羅業自小便十分聰慧,深受爸媽疼愛,對他期許甚高。「當時爸媽1 個月薪水只有各800 元,但卻攢錢讓我去唸一學期要4,000 元的私立小學。當時同學都吃進口水果,卻看上我的土產芭蕉,還常要求和我換呢!」

    「高中模擬考時,我的成績可上建中和附中,最後也還好考上成功高中。可惜上高中後玩性大發,一度翹家,甚至還進到警局。結果爸爸撂下狠話,要我悔改,否則就斷絕父子關係。這時我才驚覺自己的荒唐,最後在爸媽不放棄的每天禱告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路,順利唸完大學,進而赴美完成碩士學位。」

    如今,人生走到耳順之年,一路跌跌撞撞,一路失去,卻也一路擁有。羅業說:「感謝上帝讓我撐過這3 年的疫情,很多時候,在軟弱時更需要禱告。在房租和員工薪水的壓力下,很感恩,終於慢慢走出低潮了。」

    然而即使在低潮時,羅業仍想為偏鄉的孩子做點什麼。「每次看到孩子在那麼偏遠又冷的地方,可以吃到熱熱的麵,我就很滿足。這些寄給陪讀班孩子的麵,很多都是我親自煮的。我一邊煮,一邊就想到他們滿足的笑容,就不自覺地加多一點料。他們吃得開心,吃得滿足,就是我最大的喜樂。」羅業笑說。

    參與愛心拉麵送偏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coE3G9G5rEIylWLwdmDvl7aTm3ZM792/view

    麥子磨麵宅配
    https://www.mainmain.tw/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燈台上的燈

  • 簡選
  • 簡選
    上一篇
    下一篇

    去年除夕夜,住日月潭旁伊達邵部落的阿蘿姊(化名)家特別熱鬧,因為牧師夫婦與鄰居都來跟她圍爐,讓她不再獨自過年。而促成這樁美事的,是以勒1919服務中心(基督教神國復興魚池教會)的郭志芳牧師與潘盈霜師母。「這3 年的除夕,我們都會陪阿蘿姊圍爐,今年還邀鄰居來,大家一起慶祝與感恩。」志芳牧師說。

    公墓旁的咖啡館教會

    志芳的教會位於南投魚池鄉第十二公墓旁,離日月潭伊達邵部落約10 公里遠。會與該部落熟識,是因他們夫婦對魚池有很深的負擔。

    志芳常對周圍的人描繪心中的願景:「我常看到一個畫面,將來教會會在魚池鄉建立一活動中心,讓老、中、青、少、兒童都有合宜的活動空間。如中年人有健身房、青少年有攀岩場、兒童有遊樂設施等。未來我會繼續深耕魚池,希望社區的居民能得著身心靈的療育與提昇。」

    因此,志芳將教會改造成咖啡館的樣子,從外面往大落地窗望去,就能看到裡頭溫暖的木作裝潢。平常提供居民咖啡飲品,也銷售在地特色商品。因為有他們夫婦的到來,這片公墓旁的角落晚上才開始有亮光、有人煙。

    YouTube 就是我師傅

    志芳夫婦原在高雄神國復興教會服事,6 年多前來到魚池開拓教會。起初因經費有限,除牧會外,兩人還必須兼差,才能負擔房租與兩人生計。所以,教會的水電、桌椅、木架…,全都是他一手打造。問他怎麼那麼厲害,什麼都會?「YouTube 就是我師傅呀!」志芳說。

    為了更有效率地接觸社區,4 年前以勒1919 服務中心與救助協會合作,為有需要的弱勢家庭申請急難救助金與食物包,至今已服務20 多戶,而正接受關懷的有14 戶。甚至有些已搬離魚池,志芳也仍不斷關懷。像去年救助月刊3 月號,封面故事《暗夜微光・點亮魚池》裡的布農族阿彰夫婦,雖已回到信義鄉,但志芳夫婦仍持續不斷關懷。

    讓他們家變亮起來

    4 年前,志芳夫婦進一步走進距教會車程25 分鐘,位於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志芳說:「我們一進到部落,阿蘿姊就認出我們是外來訪客。聽到我們想推廣魚池鄉的社區事工,立刻熱情地帶我們與鄰居們認識。」

    伊達邵有很多居民是921 受災戶,住房是後來重建的永久屋。志芳陸續拜訪了幾戶人家,發現有幾家經濟特別困難,甚至連換LED燈具的錢都沒有,只有老舊昏暗的燈管。

    「人在暗處待久了,心也會慢慢幽暗起來。因此我興起幫他們換燈具的念頭。一個燈泡可能才200 元,我也有換燈具的技術,何樂而不為?若要等他們自己換,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而若找水電工,隨便就要500元起跳,對他們也是一大負擔!」

    於是,志芳自去年開始執行「燈台計畫」。至今已為4 戶換完燈具,阿蘿姊就是其中一戶。70 歲的阿蘿姊先生早世,2 個兒子長期在外,跟她感情不睦,連過年也不常回家。志芳得知後,便決定每年除夕都來陪阿蘿姊圍爐。「透過我們的陪伴,她的心情明顯變好。而換過LED 燈後,她家變亮了,整個人也變得更有精神。」

    對路過的人一一祝福

    阿蘿姊愛喝酒,以前一喝醉就沿街罵人。現在雖然還是會醉,但卻是笑瞇瞇,還會對路過的人一一祝福:「耶穌愛你,我也愛你哦!」現在阿蘿姊還是教會大廚,每次週日聚會完後的愛宴,都由她掌廚。「她哥哥看到妹妹的改變,直呼不可思議,現在也會介紹朋友來教會,希望他們也能得到幫助。」

    現在教會週日有7、8 名孩子會來聚會,為此志芳也興起打造小孩專屬空間的念頭。「後面有塊空地,如果要打造成有學習空間、活動場域、衛浴設備,甚至能過夜的場所,大約要50 萬元。這些孩子愛跳愛跑,所以我打算設計一面攀岩牆,讓他們消耗精力。我的想法是孩子週六來過夜,隔天主日崇拜後再離開。一方面給他們一個安全的活動場域,一方面也學習過團體生活。」

    志芳的夢想,是在魚池鄉建立一居民活動中心,但這需要更多經費投入。目前志芳還沒明確計劃,但這並沒讓他們停止行動。「我們想跟房東談,把教會隔壁的車庫租下來,未來當作二手市集,賣二手家具或相關用品。可能再添一個愛心冰箱,裡頭放食物,讓有需要的人前來領取。」

    問起志芳,讓他不停往前的驅動力是什麼?他回答:「雖然這些事情都不容易,但看到有人能像阿蘿姊一樣,生命被翻轉,再幸苦也值得。這種滿足無法言語,也是『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諦。」

    是的,讓我們一起祝福志芳夫婦。希望魚池鄉很快就有老中青活動中心,而且有更多「阿蘿姊」,從手心向上的受助者,變為手心向下的給予者!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手作鳳梨酥好運旺旺來

  • 陳雪峰
  • 陳雪峰
    上一篇
    下一篇

    吃過鳳梨酥嗎?對台人來說,答案多半是肯定的。但親手做鳳梨酥把它包裝成禮盒的經驗,可不是人人皆有。3月1日,在麥氏新東陽基金會的邀請下,桃園龜山文華1919服務中心(文華教會)李紫陽牧師帶領10位陪續班孩子來到 「迪化100」,體驗不一樣的食育課程。這是新東陽首家新型態的複合店, 巴洛克風格洋樓結合現代元素的建築,讓整家店美輪美奐又溫馨。 

    手作鳳梨酥 每步都到位

    下午兩點不到,主辦人褚奕婷秘書偕同店長欣欣和3位志工,早已穿上圍裙準備迎賓。當陪讀班孩子進到2樓教室時,桌上早已擺上一份份製作鳳梨酥的食材,有皮、餡及小模型。

    孩子們雖興奮,卻不失規矩,依次洗好雙手、坐好。開始跟著老師一步步做,壓扁、搓圓、裁切、整型,每個步驟都很到位。小青(化名)做得又快又準,自己部份完成後,還幫別的同學做。原小青已五年級,常在家裡幫忙煮飯,所以手特別靈活。 

    另外志工哥哥、老師、牧師,也在一旁協助。低年級的同學們偶有不能專心揉捏的, 也慢慢在旁人協助一一做完己的那份。大家同心協力做完18份鳳梨酥後,交由店長欣欣姊姊放入烤箱。

    等鳳梨酥烤好的同時,孩子們吃著基金會準備「100%無添加潔淨標章」的香腸,接著來趟屬於的迪化80年代復古之旅,簡單介紹「迪化100」建築的特色,並在華燈初上的拍攝場景的咖啡廳拍照、打卡,真是玩的不亦樂乎。等鳳梨酥烤好時,孩子們逐一組裝著屬於自已的禮盒,看著自己完成的鳳梨酥禮盒,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與同學分享 珍惜不浪費

    1919陪班的孩子多來自單親、外配、或代教養的家庭。因學校課輔班資源有限,家裡無法顧,所以大都由學校推薦而來。文華陪班有國中班與國小班,學生共有30多位,這次能來的孩子只有10位。但基金會貼心準備了18分材料,讓大家能把做好的鳳梨酥帶回去與同學分享。

    褚秘書表示,「麥氏新東陽基金會」成立於1984年,一直來致力於協助清寒或偏遠地區青少年的發展,這幾年則推動食育活動。今年元宵節時,基金會也邀1919陪讀班的孩子來體驗摇元宵。希望孩子們從小能親手操作食材,透過活動了解食物製作過程,學會珍惜不浪費並面對突發狀況的勇氣。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疫情會過 溫暖永在

  • 編輯室
  • 張可承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5月,Omicron來襲,造成台灣疫情大爆發,確診人數急遽上升。依照當時的防疫措施,確診者和密切接觸者都必須隔離,以減緩疫情擴散。結果導致許多人被迫隔離在防疫旅館或家中,若好幾位同住家人又輪流確診,就必須面臨長達數週的隔離生活。一般領月薪的上班族,或許還可支應,但必須出門打工的人就辛苦了。

    因此,救助協會於去年5月起啟動「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8月又推出「弱勢家庭疫情關懷計畫」。希望能陪伴弱勢確診者與受疫情影響的急難家庭走過封閉的一段路!

    關懷933戶確診與弱勢家庭

    救助協會所推動的「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是透過全台各地的1919服務中心,主動關心確診隔離且生活困難的家庭,並為其代買基本生活必需品。每戶以申請1次為限,最高補助1000元。此計畫從5月初執行到7月底,為期3個月,總共透過68間1919服務中心,幫助了633個家庭,總申請金額627,917元。

    過程中雖然疫情逐漸趨緩,卻也發現許多弱勢家庭持續受疫情影響。因此從去年8月起,在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支持下,又接續啟動「2022弱勢家庭疫情關懷計畫」。其服務精神與方式不變,但擴大服務因疫情導致失業或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且調高每次補助金額為2000元,每戶最多可申請2次。計畫從8月執行到12月底,為期5個月,總共有50間服務中心參與,幫助近300個家庭,總支出達584,518元。

    親送到府讓受助家庭不斷炊

    各地1919服務中心面對許多受助家庭的需要,常面臨想幫忙,卻又怕染疫或缺乏資源的景況。因此救助協會便透過防疫宣導和提供資源,來補足服務中心的缺乏。同時鼓勵志工即時關心弱勢家庭的需要,在他們確診隔離期間,將適切的物資親送到府,並確認其是否清楚各項防疫措施和政府提供的補助。豐田1919服務中心(豐田長老教會)的一位志工說:「我們針對案家的需要採買物資,包括泡麵、尿布、牛奶、瓶裝水等,對他們的確有實質的幫助。」

    許多受助家庭也在事後的回饋中分享,被隔離時真的感到孤立、不知所措,而志工的電話關心、物資的親送,的確帶給他們很大的溫暖與鼓勵。一位受助案家即表示:「真的非常感謝,在我們最需要時給予幫助。自己和家人陸續確診時,最怕的就是三餐沒著落。很謝謝志工的電話關懷,發現我們的需要後,立即預備物資送到家門口,讓我們不致斷炊。」

    能在這些關鍵時刻帶給弱勢家庭一些溫暖,陪伴他們走過低谷,是救助協會和1919服務中心不變的使命。我們也相信:疫情會過,希望會來,而溫暖永在!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陪伴 從同理開始

  • 編輯室
  • 簡伯駿
    上一篇
    下一篇

    救助協會自1998年成立,25年來陸續推出重大災難救助、急難家庭救助、陪讀、食物銀行、旺得福等方案。多年來從接觸災民與受助家庭過程中發現,同理心的運用是非常基本且重要的能力。因此,為了幫助先遣志工能更有效地與災民連結,讓服務過程更順暢,特於2月11日邀請李逸明心理師,透過線上視頻方式,分享「同理心概論」。

    救協災害管理部主任張可承表示:「李心理師具有豐富的第一線服務經驗,曾在八仙塵爆事件中擔任心理輔導。相信她的分享,能幫助志工在災難現場提供即時的慰問與有效的關懷,進而讓災民對災難能有更好的應對。」

    察覺情緒 寫下情緒日記

    什麼是「同理心」(Empathy)?是對他人的不幸表達同情,或以行動來改善對方的處境?李心理師指出,同理心使用的目的,在於建立關係,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對方可以傾訴情緒。當情緒都表達出來後,通常即能免除對方實際採取負面行動的可能。

    她表示:「比較起來,西方文化較鼓勵表達自己的情緒,從小就讓孩子學習表達期待、討厭、興奮等情緒,因此比東方文化更容易同理人。」那要如何訓練同理心呢?李心理師指出,可以從察覺自己的情緒,並寫「情緒日記」開始。她表示,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會很訝異,原來人一天可以有那麼多的情緒!

    發揮同理心 與人同哀哭

    「等習慣了察覺情緒,再來便是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察覺他人的情緒,進而同理反映他人的感受。」在對談中傾聽察覺,並說出對方的感受,讓訴說者知道自己的情緒被聽見,才能建立連接,這也是同理心技巧應用的重點。

    李心理師表示,同理心的發揮,很貼近聖經所說的:「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是表示我願意理解你的情緒,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同理心技巧中,重要的是建立關係,而非解決問題。當一方的理性被各樣情緒淹沒時,他們需要感受到被理解的支持感,而非透過實際行動來改善現況,事實上我們也很難做什麼來改變他們。」

    先遣志工蕭丞一說:「上完課後,調整了我的一些觀念。要助人,必須先同理對方。請他們具體說明在意的狀況後,再引導他們著手具體化。這對我的助人技巧有所提升,也提醒我該如何做,才能帶出改變的具體行動。」

    林義雄傳道說則:「這堂課對我目前的服事,及將來如何幫助個案,有很好的提醒。特別是如何幫助陪伴者與被陪伴者,讓彼此從一般互動昇華到對彼此的信任。」
    上一篇
    下一篇
    Share

    2023年4月號
    本期目錄
    ×
    2023年4月號

    封面故事


    沒有人是一座 孤島
    島孤人不孤
    我的磐石 我的避難所

    理事長的話


    牛奶與蝗蟲

    專題報導


    久違了 幸福!

    特別企劃


    1 對1 陪伴克服開學恐懼症

    1919陪讀計畫


    自主學習 從興趣開始

    1919急難家庭


    一步一步 慢慢來

    美麗人生


    燈台上的燈

    愛心花園


    「麥子磨麵」碗碗都是愛

    THE UPDATE


    手作鳳梨酥好運旺旺來
    疫情會過 溫暖永在
    陪伴 從同理開始
    PreviousNext